瞻礼大圣。相谓曰。此缘化比丘之像也。惊叹不已。故所纳
米盐追年不废。又一夕寺门有火灾。闾里奔救。升堂见像。不知所在。视之已立
在庭中矣。问其出者谁。皆曰不知。乃知大圣灵威也。又大定十三年癸巳间。有
僧占崇。得住兹寺。不解文字。性本纯粹。精勤火香。有一僧欲夺其居。诉于衬
衣天使曰。兹寺所以国家祈恩奉福之所。宜选会读文疏者主之。天使然之。欲试
其人。乃倒授疏文。占崇应手披读如流。天使服膺。退坐房中。俾之再读。崇钳
口无言。天使曰。上人良由大圣之所护也。终不夺之。当时与崇同住者。处士金
仁夫传诸乡老。笔之于传
  柏栗寺
鸡林之北岳曰金刚岭。山之阳有柏栗寺。寺有大悲之像一躯。不知作始。而灵异
颇著。或云。是中国之神匠塑众生寺像时并造也。谚云。此大圣曾上忉利天。还
来入法堂时。所履石上脚迹至今不[利-禾+(亢-几+儿)]。或云。救夫礼郎还来时
之所视迹也。天授三年壬辰九月七日。孝昭王奉大玄萨喰之子夫礼郎为国仙。珠
履千徒。亲安常尤甚。天授四年(□长寿二年)癸巳暮春之月。领徒游金兰。到北
溟之境。被狄贼所掠而去。门客皆失措而还。独安常追迹之。是三月十一日也。
大王闻之。惊骇不胜曰。先君得神笛传于朕躬。今与玄琴藏在内库。困何国仙忽
为贼俘。为之奈何(琴笛事具载别传)时有瑞云覆天尊库。王又震惧使检之。库内
失琴笛二宝。乃曰。朕何不予。昨失国仙。又亡琴笛。乃囚司库吏金贞高等五人。
四月。募于国曰。得琴笛者赏之一岁租。五月十五日郎二亲就柏栗寺大悲像前禋
祈累夕。忽香卓上得琴笛二宝。而郎常二人来到于像后。二亲颠喜。问其所由来。
郎曰。予自被掠为彼国大都仇罗家之牧子。放牧于大乌罗尼野(一本作都仇家奴
牧于大磨之野)忽有一僧容仪端正。手携琴笛来慰曰。忆桑梓乎。予不觉跪于前
曰。眷恋君亲。何论其极。僧曰。然则宜从我来。遂率至海壖。又与安常会。乃
批笛为两分。与二人各乘一只。自乘其琴。泛泛归来。俄然至此矣。于是具事驰
闻。王大惊使迎。郎随琴笛入内。施铸金银五器二副各重五十两。摩衲袈裟五领。
大绡三千匹。田一万顷纳于寺。用答慈庥焉。大赦国内。赐人爵三级。复民租三
年。主寺僧移住奉圣。封郎为大角干(罗之蒙宰爵名)父大玄阿喰。为大大角干。
母龙宝夫人为沙梁部镜井宫主。安常师为大统。司库五人皆免。赐爵各五级。六
月十二日。有彗星孛于东方。十七日。又孛于西方。日官奏曰。不封爵于琴笛之
瑞。于是册号神笛为万万波波息。彗乃灭。后多灵异。文烦不载。世谓安常为俊
永郎徒。不之审也。永郎之徒。唯真才繁完等知名。皆亦不测人也(详见别传)
  敏藏寺
禺金里贫女宝开有子名长春。从海贾而征。久无音耗。其母就敏藏寺(寺乃敏藏
角干舍家为寺)观音前克祈七日。而长春忽至。问其由绪。曰。海中风飘舶坏。
同侣皆不免。予乘只板归泊吴涯。吴人收之俾耕于野。有异僧如乡里来。吊慰勤
勤。率我同行。前有深渠。僧掖我跳之。昏昏间如闻乡音与哭泣之声。见之乃已
届此矣。日晡时离吴至此才戌初。即天宝四年乙酉四月八日也。景德王闻之。施
田于寺。又纳财币焉
  前后所将舍利
国史云。真兴王大清三年己巳。梁使沈湖送舍利若于粒。善德王代贞观十七年癸
卯。慈藏法师所将佛头骨佛牙佛舍利百粒。佛所著绯罗金点袈裟一领。其舍利分
为三。一分在皇龙塔。一分在大和塔。一分并袈裟在通度寺戒坛。其余未详所在。
坛有二级。上级之中安石盖如覆镬。谚云。昔在本朝相次有二廉使。礼坛举石镬
而敬之。前感修蟒在函中。后见巨蟾蹲石腹。自此不敢举之。近有上将军金公利
生庾侍郎硕。以高庙朝受旨指挥江东。仗节到寺。拟欲举石瞻礼。寺僧以往事难
之。二公令军士固举之。内有小石函。函袭之中贮以琉璃筒。筒中舍利只四粒。
传示瞻敬。筒有小伤裂处。于是庾公适蓄一水精函子。遂奉施兼藏焉。识之以记
移御江都。四年乙未岁也。古记称百枚分藏三处。今唯四尔。既隐现随人。多小
不足怪也。又谚云。其皇龙寺塔灾之日。石镬之东面始有大班。至今犹然。即大
辽应历三年癸丑岁也。本朝光庙五载也。塔之第三灾也。曹溪无衣子留诗云。闻
道皇龙灾塔日。连烧一面示无间。是也。自至元甲子已来大朝使佐本国。皇华争
来瞻礼。四方云水。辐凑来参。或举不举。真身四枚外。变身舍利。碎如砂砾。
现于[获-禾+石]外。而异香郁烈。弥日不歇者比比有之。此末季一方之奇事也。
唐大中五年辛未。入朝使元弘所将佛牙(今未详所在。新罗文圣王代)后唐同光元
年癸未。本朝太祖即位六年。入朝使尹质所将五百罗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