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山
竹岭东百许里。有山屹然高峙。真平王九年甲申。忽有一大石。四面方丈。雕四
方如来。皆以红纱护之。自天坠其山顶。王闻之命驾瞻敬。遂创寺岩侧。额曰大
乘寺。请比丘亡名诵莲经者主寺。洒扫供石。香火不废。号曰亦德山。或曰四佛
山。比丘卒既葬。冢上生莲
又景德王游幸柏栗寺。至山下闻地中有唱佛声。令掘之。得大石。四面刻四方佛。
因创寺。以掘佛为号。今讹云掘石 王又闻唐代宗皇帝优崇释氏。命工作五色氍
毹。又雕沈檀木与明珠美玉为假山。高丈余。置氍毹之上。山有巉岩怪石涧穴。
区隔每一区内。有歌舞伎乐列国山川之状。微风入户。蜂蝶翱翔。燕雀飞舞。隐
约视之。莫辨真假。中安万佛。大者逾方寸。小者八九分。其头或巨黍者。或半
菽者。螺髻白毛。眉目的攊。相好悉备。只可仿佛。莫得而详。因号万佛山。更
镂金玉为流苏幡盖庵罗薝葍花果庄严。百步楼阁。台殿堂榭。都大虽微。势皆活
动。前有旋绕比丘像千余躯。下列紫金钟三[竺-二+虚]。皆有阁有蒲牢。鲸鱼为
撞。有风而钟鸣。则旋绕僧皆仆。拜头至地。隐隐有梵音。盖关棙在乎钟也。虽
号万佛。其实不可胜记。既成。遣使献之。代宗见之。叹曰。新罗之巧。天造非
巧也。乃以九光扇加置岩岫间。因谓之佛光。四月八日。诏两街僧徒。于内道场
礼万佛山。命三藏不空念赞密部真诠千遍以庆之。观者皆叹伏其巧。赞曰
 天妆满月四方裁  地涌明毫一夜开
 妙手更烦雕万佛  真风要使遍三才
  生义寺石弥勒
善德王时。释生义常住道中寺。梦有僧引上南山而行。令结草为标。至山之南洞。
谓曰。我埋此处。请师出安岭上。既觉。与友人寻所标。至其洞掘地。有石弥勒
出。置于三花岭上。善德王十二年甲辰岁。创寺而居。后名生义寺(今讹言性义
寺。忠谈师每岁重三重九烹茶献供者。是此尊也)
  兴轮寺壁画普贤
第五十四景明王时。兴轮寺南门。及左右廊庑灾焚。未修。靖和[弓*几]继二僧
募缘将修。贞明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帝释降于寺之左经楼。留旬日。殿塔及草
树土石皆发异香。五云覆寺。南池鱼龙喜跃跳掷。国人聚观。叹未曾有。玉帛梁
稻施积丘山。工匠自来。不日成之。工既毕。天帝将还。二僧白曰。天若欲还宫。
请图写圣容。至诚供养。以报天恩。亦乃因兹留影。永镇下方焉。帝曰。我之愿
力不如彼普贤菩萨遍垂玄化。画此菩萨像。虔设供养而不废宜矣。二僧奉教。敬
画普贤菩萨于壁间。至今犹存其像
  三所观音  众生寺
新罗古传云。中华天子有宠姬。美艳无双。谓古今图画鲜有如此者。乃命善画者
写真(画工传失其名。或云张僧繇。则是吴人也。梁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
阁知画事。历右将军吴兴太守。则乃中国梁陈间之天子也。而传云唐帝者。海东
人凡诸中国为唐尔。其实未详何代帝王。两存之)其人奉敕图成。误落笔污赤毁
于脐下。欲改之而不能。心疑赤志必自天生。功毕献之。帝目之曰。形则逼真矣。
其脐下之志乃所内秘。何得知之并写。帝乃震怒。下圆扉将加刑。丞相奏云。所
谓伊人其心且直。愿赦宥之。帝曰。彼既贤直。朕昨梦之。像画进不差则宥之。
其人乃画十一面观音像呈之。协于所梦。帝于是意解赦之。其人既免。乃与博士
芬节约曰。吾闻新罗国敬信佛法。与子乘桴于海。适彼同修佛事。广益仁邦。不
亦益乎。遂相与到新罗国。因成此寺大悲像。国人瞻仰。禳祷获福。不可胜记。
罗季天成中。正甫崔殷諴久无胤息。诣兹寺大慈前祈祷。有娠而生男。未盈三朔。
百济甄萱袭犯京师。城中大溃。殷諴抱儿来告曰。邻兵奄至事急矣。赤子累重不
能俱免。若诚大圣之所赐。愿借大慈之力覆养之。令我父子再得相见。涕泣悲惋。
三泣而三告之。裹以襁褓。藏诸猊座下。眷眷而去。经半月寇退。来寻之。肌肤
如新浴。貌体嬛好。乳香尚痕于口。抱持归养。及壮聪惠过人。是为氶鲁。位至
正匡。氶鲁生郎中崔肃。生郎中齐颜焉。自此继嗣不绝。殷諴随敬顺王入本朝为
大姓。又统和十年三月。主寺释性泰跪于菩萨前。自言弟子久住兹寺。精勤香火。
昼夜匪懈。然以寺无田出香祀无继。将移他所。故来辞尔。是日假寐。梦大圣谓
曰。师且住无远离。我以缘化充斋费。僧忻然感寤。遂留不行。后十三日。忽有
二人。马载牛驮到于门前。寺僧出问何所而来。曰。我等是金州界人。向有一比
丘到我云。我住东京众生寺久矣。欲以四事之难缘化到此。是以敛施邻闾。得米
六硕盐四硕。负载而来。僧曰。此寺无人缘化者。尔辈恐闻之误。其人曰。向之
比丘率我辈而来。到此神见井边曰。距寺不远。我先往待之。我辈随逐而来。寺
僧引入法堂前。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