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新罗。西南限大海。北际汉江。其郡曰居扶城。又云固麻城。其外
更有五方城。通典云。百济南接新罗。北距高丽。西限大海。旧唐书云。百济。
抉夫之别种。东北新罗。西渡海越州。南渡海至倭北高丽。其王所居。有东西两
城。新唐书云。百济西界越州。南倭。皆逾海。北高丽□史本记云。百济始祖温
祚。其父雏牟王。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州之王无子。只有三
女。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余州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
长曰沸流。次曰温祚。恐后太子所不容。遂与乌干马黎等臣南行。百姓从之者多。
遂至汉山。登负儿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于海滨。十臣谏曰。惟此河南之地。
北带汉水。东据高岳。南望沃泽。西阻大海。其天险地利。难得之势。作都于斯。
不亦宜乎。沸流不听。分其民归弥雏忽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
国号十济。是汉成帝鸿佳三年也。沸流以弥雏忽士湿水咸。不得安居归。见慰礼
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惭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城。后以来时百姓乐悦。
改号百济。其世系与高句丽同出扶余。故以解为氏。后至圣王。移都于泗泚。今
扶余郡(弥雏忽。仁州。慰礼。今稷山)按古典记云。东明王第三子温祚。以前汉
鸿佳三年癸酉。自卒本扶余。至慰礼城。立都称王。十四年丙辰。移都汉山(今
广州)历三百八十九年。至十三世近肖古王。咸安元年。取高句丽南平壤。移都
北汉城(今杨州)历一百五年。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即位。元徽三年乙卯。移都熊川
(今公州)历六十三年。至二十六世圣王。移都所夫里。国号南扶余。至三十一世
义慈王。历一百二十年。至唐显庆五年。是义慈王在位二十年。新罗金庾信与苏
定方讨平之。百济国旧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济城。七十六万户。唐以地。
分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仍其酋长为都督府刺史。未几。新罗尽
并其地。置熊全武三州及诸郡县 又虎岩寺有政事岩。国家将议宰相。则书当选
者名。或三四函封置岩上。须臾取看。名上有印迹者为相。故名之 又泗泚河边
有一岩。苏定方尝坐此上。钓鱼龙而出。故岩上有龙跪之迹。因名龙岩 又郡中
有三山。曰日山吴山浮山。国家全盛之时。各有神人居其上。飞相往来。朝夕不
绝 又泗泚崖又有一石。可坐十余人。百济王欲幸王兴寺礼佛。先于此石望拜佛。
其石自暖。因名[火*突]石 又泗泚河两崖如画屏。百济王每游宴歌舞。故至今
称为大王浦 又始祖温祚乃东明第三子。体洪大。性孝友。善骑射 又多娄王宽
厚有威望 又沙沸王(一作沙伊王)仇首崩嗣位。而幼少不能政。即废而立古尔王。
或云。至乐初二年己未乃崩。古尔方立
  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济无武康)
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筑室于京师南池边。池龙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
难测。常掘薯蓣。卖为活业。国人因以为名。闻新罗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
善化)美艳无双。剃发来京师。以薯蓣饷闾里群童。群童亲附之。乃作谣。诱群
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隐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童
谣满京。达于宫禁。百官极谏。窜流公主于远方。将行。王后以纯金一斗赠行。
公主将至窜所。薯童出拜途中。将欲侍卫而行。公主虽不识其从来。偶尔信悦。
因此随行。潜通焉。然后知薯童名。乃信童谣之验。同至百济。出母后所赠金。
将谋计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黄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
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积如泥土。主闻大惊曰。此是天下至宝。君今知金之所在。
则此宝输送父母宫殿何如。薯童曰可。于是聚金。积如丘陵。诣龙华山师子寺知
命法师所。问输金之计。师曰。吾以神力可输。将金来矣。主作书。并金置于师
子前。师以神力。一夜输置新罗宫中。真平王异其神变尊敬尤甚。常驰书问安否。
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与夫人欲幸师子寺。至龙华山下大池边。弥勒
三尊出现池中。留驾致敬。夫人谓王曰。须创大伽蓝于此地。固所愿也。王许之。
诣知命所。问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颓山。填池为平地。乃法像弥勒三会殿塔廊庑
各三所创之。额曰弥勒寺(国史云王兴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国
史云。是法王之子。而此传之独女之子。未详)
  后百济  甄萱
三国史本传云。甄萱尚州加恩县人也。咸通八年丁亥生。本姓李。后以甄为氏。
父阿慈个。以农自活。光启中据沙弗城(今尚州)自称将军。有四子。皆知名于世。
萱号杰出。多智略。李碑家记云。真兴大王妃思刀谥曰白[鸟*戎]夫人。第三子
仇轮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是为阿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