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作「绦」,与旧唐书礼仪志同。
「配以五人帝」注「炎帝配赤帝」。刊本上「帝」字讹「命」,今改。
  锦按:他本皆不误,惟殿本「炎帝」讹「炎命」。
「汉承秦灭学」注「董仲舒春秋春旱暴巫聚蛇」。刊本「蛇」讹「地」。又「以甲乙日为大青龙一」。刊本脱「一」字。又「暴釜于坛」。刊本「坛」讹「檀」,并据春秋繁露改。
  锦按:北宋本作「蛇」,有「一」,作「坛」,并与春秋繁露求雨篇合。
「闭诸阳」注「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刊本「应龙」二字互倒,据山海经改。
  锦按:北宋本作「应龙」,与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山海经合。
「隋制五官从祀于下牲用犊十」。刊本「用」讹「周」,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讹「周」。他本均作「用」,与隋书礼仪志合。
    卷四十四礼四
「夏后氏世室四旁两夹窗」注「每室四户八窗」。刊本「室」讹「堂」,据周礼注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堂」。北宋本作「室」,与周礼匠人郑注合。
「其制度九尺之筵」注「释名曰」。刊本「名」讹「文」,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文」。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作「名」。
「武太后又于明堂后造佛舍」注「因驾为九龙盘虬之状」。刊本脱「为」字,据别本增。
  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脱「为」。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吴本均有「为」字。
「大野夫黄冠」注「大罗氏掌鸟兽」。刊本「掌」讹「业」,据礼记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业」。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掌」,与礼记郊特牲合。
    卷四十五礼五
「夏至日礼地大宗伯以匏爵酌醍齐以亚之」。刊本脱「酌」字,据别本增。
  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脱「酌」。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吴本均有「酌」。
「别为主以象其神」注「盖用石为之以石为土类故也」。刊本「故」讹「是」,今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是」。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故」。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刊本上「祭」字讹「食」,据周礼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上「祭」讹「食」。北宋本迭「祭」字,与周礼大宗伯合。
「剡其上以象物生方其下以象地体」。刊本脱「生」字,据唐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生」。唐会要卷二二有「生」。唐书不见。
    卷四十六礼六
「周制祭五岳王及尸皆服毳冕」注「史记云周公祀泰山以召公为尸」。案:此出白虎通,非史记,注误引。
  锦按:「周公祀太山召公为尸」,此语见诗经既醉正义引白虎通,今传本不见。
「岐山吴山」注「岐在今之岐山县见山两岐故俗呼为箭括岭吴山在今汧阳郡之吴山县」。刊本脱上「在」字,「见」讹「岐」,「括」讹「阔」,下「在今」二字互倒,并据汉书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在」,北宋本「在」作「即」。北宋本及汉书郊祀志颜注均作「其山两岐」,王吴本、殿本、局本「其」讹「岐」,考证「其」讹「见」。汉书颜注作「箭括岭」,通典改「括」作「阔」,避德宗嫌名,丧礼中「括发」,杜佑于礼典中亦皆改作「敛发」。「在今」各本均倒作「今在」,应据汉书注乙。考证校语「汉书」下脱「注」字。
「湫泉祠朝那」注「湫泉在安定郡」。刊本脱「泉」字,据汉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下「泉」。汉书郊祀志及颜注均作「湫渊」,杜佑避高祖讳改。考证校语「泉」上脱「下」,「汉书」下脱「注」字。
「籍田晋武帝诏曰今循千亩之制当与群公卿士躬稼穑之艰难」。刊本脱「与」字,据晋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与」,应据晋书礼志上补。
    卷四十七礼七
「后妃庙宋孝武大明二注」。刊本「大」讹「太」,据宋书改。
  锦按:各本皆讹「太」。
    卷四十八礼八
「诸侯大夫士宗庙祭曰来日丁亥用荐岁事」。刊本「日」讹「月」,今改。又注「直举一日,则己亥辛亥亦用之」。刊本「直」讹「宜」,据仪礼注疏改。
  锦按:各本皆「日」讹「月」,「直」讹「宜」,应据仪礼少牢馈食礼经注改正。
「雍人抡肤」注「肤胁革肉也」。刊本「胁」讹「员」,据仪礼注疏改。
  锦按:各本「胁」皆讹作「负」。应据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改。考证云「胁讹员」,不确。
「嘏于主人」注「眉寿万年」。案:仪礼此下有「勿替引之」四字,刊本脱,今增。
  锦按:各本均脱「勿替引之」四字,应据仪礼少牢馈食礼补。
「祝先尸从」注「君与夫人灌各一献然后迎牲」。刊本脱「后」字。又「设馔于堂然后迎尸于奥」。刊本脱「然」字,今并增。
  锦按:各本皆前脱「后」,后脱「然」。
「凡宗庙之器」注「宗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