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禜」。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王吴本均作「祭」,不误。
    卷四十二礼二
「祀昊天上帝币用缯长丈八尺」注「郑玄注曾子问云制币长丈八郑约逸巡狩礼文也」。刊本「注」讹「云」,脱「逸」字,并据别本改增。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云」脱「逸」。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注」,有「逸」字。
「礼神之主用四珪」注「一玉俱成圭末四出」。案:别本「俱成」下有「圭本着于璧」五字。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圭本着于璧」。傅校本、递修本有此五字,与周礼典瑞注合,应据补。
「青币」注「孤执皮帛」。案:别本此下有「郑玄云」三字。
  锦按:傅校本、递修本于「孤执皮帛」下有「郑玄云帛」四字,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应据补。考证校语脱「帛」。
「王亲牵牲而杀之」注「既杀以授烹人」。刊本脱「既」字,据别本增。又「君亲牵牲」。刊本「君」讹「若」,据礼记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脱「既」讹「若」。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有「既」,作「君」,与周礼太宰郑注合。考证校语「礼记」应作「周礼注」。
「帝以十月上宿郊见」。案:「帝」别本作「常」。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帝」。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常」,与史记封禅书合。
「通爟火」注「举令光明远照」。刊本「光」讹「先」,据汉书郊祀志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讹「先」。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均作「光」,与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张晏注、汉书郊祀志张晏注合。考证校语「志」下脱「注」字。
「于是贵平至上大夫」。案:「贵」别本作「垣」。
  锦按:傅校本、递修本、明刻本、王吴本作「垣」,非是。明抄本、殿本、局本作「贵」,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合。
「又奏旧神称皇天上帝」。案:「旧神」一本作「天神」。
  锦按:考证校语有误,应作「旧神一本作旧天神」。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作「旧天神」,王吴本、殿本、局本作「旧神」,应补「天」字。
「建武二年制郊兆于雒阳城南」。刊本「兆」讹「北」,今改。
  锦按:殿本讹「北」。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作「兆」,与后汉书光武帝纪合。
「景初元年」。刊本「景」下衍「帝」字。案:「景初」系魏明帝年号,今删。
  锦按:傅校本无「帝」,明刻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均衍「帝」。
「大明三年移郊兆于秣陵在宫之午地」。刊本「午」讹「未」,据注及别本改。
  锦按:明刻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均讹「未」。傅校本、递修本作「午」,与宋书礼志合。
「从祀」注「风伯雨师」。刊本脱「伯」字,据别本增。
  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脱「伯」。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王吴本有「伯」,是。
「礼祭月于坎」注「今丘形既广请五帝座悉于坛上」。刊本「丘」讹「立」,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立」。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作「丘」,与隋书礼仪志合。
「文帝天嘉中」。刊本「天」讹「大」,据陈书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大」。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天」,是。
「宣帝即位以郊坛卑下更增广之」注「五帝三王不相沿袭」。刊本「袭」讹「习」,今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习」。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袭」,与隋书礼仪志合。
「廪牺令掌牲陈于坛前」。刊本「牺」讹「牲」,据魏书礼志改。
  锦按:「牺」各本均讹「牲」。魏书官氏志有「廪牺令」。
「执酒七人西向」。刊本脱「人」字,据魏书礼志增。
  锦按:各本均讹作「七执酒七西向」。考证校语有误,作「刊本执上衍七,七下脱人」,方合。文献通考卷七0作「执酒七人西向」,与魏书礼志合。
「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刊本脱「前」字,据别本增。
  锦按:殿本、局本脱「前」。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有「前」,与魏书礼志合。
    卷四十三礼三
「燔柴在祭初礼无所惑」。刊本「惑」讹「感」,据别本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讹作「礼无所感」。局本作「礼无所惑」。旧唐书礼仪志、通考卷七0作「理无所惑」。
「以韦巨源为终献」注「钦明又奏请以安乐公主为终献」。刊本「奏献」二字互倒,据别本改。
  锦按:考证校语有误,应作「刊本奏请二字互倒」。王吴本、殿本、局本皆误倒。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奏请」,是。
「开元十一年张说为礼部使韦绦为副行」。刊本「绦」讹「滔」,据旧唐书礼仪志改。
  锦按:考证摘句衍「行」字。殿本、局本讹「滔」。北宋本、傅校本、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