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起曰。萬象森羅。百千妙義。祇向一毫頭上。便識得根源去。僧問趙州。如何是學人自己。州曰。山河大地。此等所謂合頭語。直明體中玄。正是潑惡水。自無出身之路。僧進曰。有何言句。明出身之路。塔主曰。如杏山問石室。曾到五臺否。對曰。曾到。曰見文殊否。對曰。見。曰文殊與汝道什麼。對曰。道和尚父母拋在荒草裏。僧問甘泉。維摩以手擲三千大千世界於他方。意旨如何。曰。填滿溝壑。僧曰。一句道盡時如何。曰百雜碎。雲門問僧。甚處來。曰南嶽來。又問。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裏。僧無對。雲門代曰。謝和尚降尊就卑。此等語。雖赴來機。亦有出身之路。要且未得脫灑潔淨。更須知有句中玄。
  古明體中玄。所引言句。姑未論其是否。但其意祇是認平常理性。未出格量。豈臨濟體中玄哉。
  僧又問。既悟體中玄。凡有言句。事理俱備。何須句中玄。塔主曰。體中玄。臨機須看時節分賓主。又認法身法性。能卷舒萬象。縱奪聖凡。彼此見解所纏。不得脫灑。所以須明句中玄。若明得。謂之透脫一路向上關棙。又謂之本分事祗對。更不答話。僧曰。何等語是句中玄。塔主曰。如比丘問佛說甚法。佛曰。說定法。又問。明日說甚法。佛曰。不定法。曰今日為甚定。明日為甚不定。佛曰。今日定。明日不定。僧問思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廬陵米作麼價。又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曰。鎮州出大蘿蔔頭。又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譚。門曰。餬餅。如何是向上關棙。門曰。東山西嶺青。又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曰。蔴三斤。若於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總通。所以體中玄見解。一時淨盡。從此已後。總無佛法知見。便能與人去釘楔。脫籠頭。更不依倚一物。然但脫得知見。見解猶在。於生死不得自在。何以故。為未悟道故。於他分上所有言句。謂之不答話。今世以此為極則。天下大行。祖風歇滅。為有言句在。若要不涉言句。須明玄中玄。
  古曰。透向上關棙。無佛法知見是也。又曰。能與人去釘楔。脫籠頭。不依倚一物是也。但曰。脫得知見。見解猶在。且曰。未悟道。既未悟道。則所謂見解。何能透向上關棙乎。自己之釘楔未拔。籠頭未脫。何能為人去釘楔。脫籠頭乎。是知古之所謂句中玄。但是學解之流。說出許多玄言妙句而已。豈臨濟之句中玄哉。
  僧問。何等語是玄中玄。塔主曰。如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曰。世尊大慈。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又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祖曰。我今日無心緒。但問取智藏。僧問藏。藏曰。我今日頭痛。問取海兄。僧問海。海曰。我到這裏却不會。又臨濟問黃蘖。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問三被打。此等因緣。方便門中。以為玄極。惟悟者方知。若望上祖初宗。即未可也。
  古所引因緣。皆是不涉言句者。謂之玄中玄。惟悟者方知。誠如是。則前所引。廬陵米。蔴三斤。雲門餅等。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又如汾陽。所謂嘉州打大像。陝府灌鐵牛。西河弄師子等。亦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其謬甚矣。是知。古之所謂玄中玄。盡屬妄想。豈臨濟之玄中玄哉。
  僧曰。三玄須得一時圓備。若見未圓備。有何過。塔主曰。但得體中玄。未了句中玄。此人長有佛法知見。所出言句。一一要會三乘對答。句中須依時節具理事分賓主。方謂之圓。不然。謂之偏枯。此人以不忘知見。故道眼未明。如眼中有金屑。須更悟句中玄乃可也。若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然反為此知見奴使。竝無實行。有僧愛人我。以心外有境。未明體中玄也。雲門臨濟下兒孫。多如此。凡學道人。縱能悟得二種玄門。又須明取玄中玄。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始得平穩。脚踏實地。
  既悟體中玄。而曰不忘知見。道眼未明。則此體全妄。未得為玄也。既曰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而猶曰未明體中玄。何也。夫體中玄。正是法身邊事。豈有透法身之人。尚不明法身者乎。是知古所認體中玄。非明法身。句中玄非透法身。總之。妄生擬議而已。大抵三玄。須是一句具三。一時圓備。不可以前後淺深分。一若有缺。則二皆滲漏。亦不得名玄也。至覺範。好論古之失。而不能深明其失。但詆其不合以玄沙三句。判三玄而已。夫玄沙三句。其語具在。彼第一句有云。若知出格之量。則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轉換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見。今古所云長有佛法知見等語。正未出格量。坐平常見者也。擬之玄沙第一句。不大逕庭哉。玄沙第二句有云。出生入死。廣利一切。逈脫色欲愛見之境。今古云。為知見奴使。竝無實行。有愛憎人我。擬之玄沙第二句。不大逕庭哉。玄沙第三句有云。大用現前。應化無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今古但云不涉語言。乃取世尊良久。馬祖答離四句。臨濟三次喫棒等證。謂其不涉語言。擬之玄沙第三句。不大逕庭哉。是知古固不識玄沙。而覺範非特不識玄沙。亦竝不識古也。輕呵妄引。覺範之過甚矣。
  覺範曰。此方教體。以音聞應機。故明道者。假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