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不知智者親見靈山一會。是何境界。可不悲哉。惺谷師剛腸直履。固所素聞。但當相見時。乃己事未明。而急於判論是非。未免至明人前。有三尺暗也。所遺筆記。或此之類。則足下不可不再審也。伏惟慈炤。不宣。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一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二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編
  書下

  復林得山農部

  屢承寶札。諄諄挽留。且急以開堂為勸。足見為法心勤。非浪稱檀越者比也。但某思。時當末運。魔鬼為害。到處妄據師席。力謀開堂。破滅宗風。莫此為甚。所以鼓山三載。緊閉口門。不啻三緘。非甘心自委。葢不欲打入流俗隊中也。今歲泉南之役。乃為彼中全不知有此事。況又人事湊集。勢不容委。故孟浪為之。聊作嚆矢。然亦是自守弗堅。遂為業風所轉。所謂聚六州之鐵。不能鑄成這一錯也。伏乞。海涵容其自便。譬之麋鹿逢人。豈勝恐怖。一任山深林密。是為至幸矣。會晤有期。尚容面悉。

  復曾二雲大參

  佛所說諸經。有三乘不同。未可一槩而說。如除相空以存本性。去邪念以歸正道。此正小乘宗旨。二語只是一意。由執相故邪念。由邪念故執相耳。若大乘則了相即性。諸相本空。安待除。本性自如。安待存。若必除彼以存此。是之謂生滅法。楞嚴經中。備陳此旨。細看。當自知之。如高皇帝所詔三經。楞伽乃大乘頓教。開卷百八問。便非二語所能攝。即金剛心經。雖有破相之說。然彼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何等境界。若如二語所說。則正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豈知真空實相者哉。承諭作三經路疏。恐力有不逮。但楞嚴一經。能備三經之旨。精研一經。三經如破竹耳。佛語宗語。實非有異。但佛語有淺深。普接三根。宗語單接上根。即佛所謂。最上一乘。及教外別傳也。六祖以前。不尚機鋒。平實開示。緣人於口吻下承當。則祖道遠矣。故馬祖以後。乃用機鋒。只是從旁敲顯。使人自悟。於正旨上。未敢一言措及。恐人依語生解也。如云相見了也。若是箇中人。便如鏡照鏡。若稍涉疑端。便白雲萬里。豈可更加註脚。如云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此乃斷絕渠解路。令渠無作活處。若是箇中人。便超出牢籠去也。愚見若此。幸炤裁之。

  與曾二雲大參

  前承台諭。有禪語不同佛語之疑。已略奉答。然以楮盡。未悉所陳。今請詳之。禪語之不同於佛者。言句也。其旨則無有不同。即佛所說三乘之外。最上一乘也。其原出於世尊拈華。迦葉微笑。佛已自謂是教外別傳。既稱別傳。豈強同於諸經哉。他如文殊之白槌。彌勒之彈指。迦葉之倒剎竿。以至達摩之不識。二祖之拜起依位而立。六祖之舉網張風。其語不一。皆與諸經迥別。又非待後人始為之也。大都禪語。不可作奇險看。不可作幽深看。不可作隱謎看。乃是直指此事。令人當下領會耳。臺下但能於儒家鵞飛魚躍處。吾無隱乎爾處。予欲無言處。親切透出。則宗下語言。皆可一笑而破。又安有異同之可言哉。若局在言句上。較其同異。則名言成礙。義理作障。又安能入默識之境界耶。某茲以浙中聞谷老宿示寂。乃某稟戒之師。分當往弔。計必中夏方歸。楞嚴略疏。僅完六卷。前蒙按臺應公見顧。取草閱之。亦許為災木。但今有此行。恐一時未能卒業也。謹此奉聞。曷勝悚慄。

  與張二水相國

  某冒昧一出。指鹿為馬。宜不齒於大人君子之口。何幸。道愛特深。俯垂慈炤。安居半載。僧眾無虞。實大德之所帡幪也。敢不深銘。前辱珍儀。不勝愧謝。百首山居。足見於本分留心者也。雖轉身一路未見所長。而清逸流麗。灑然出塵之意。覺諸老所和。當讓一籌也。紫雲舊有開士傳。茲為重較。仍為補勝國及我明諸尊宿。一期小錄。深知不似。特以壽昌一脉。若斷若續。而兼之魔風廣煽。蠱亂法門。故勉強鼓兩片皮。冀欲捄其萬一矣。茲以二冊奉覽。伏惟照亮。曷勝榮幸。
  某冒據紫雲。結制兩期。但虗費舌頭而已。非獨無一人稍通其意者。即求一真實參究之士。亦不可得。葢我宗門下。無意識領略底禪。無逐段商量底句。直要渠向全無縫罅處透入。通身脫落後承當。其或未能頓領。始有看話頭等法。葢是死盡其偷心。庶幾天光自發也。近日宗風大變。率尚虗頭。師徒授受。專學答問。學拈頌。文字稍通者。則冬瓜印子付之。自誤誤他。甚至飲酒博奕戲笑猖狂。自謂我宗下人。不受繩檢。不拘小節。視吾輩所勸勉。直以為老婆禪而已。嗚呼宗風欲滅。魔鬼興妖。靜言思之。良可痛哭。但某力緜識劣。不堪大任。故思打退鼓。屏息於青山白雲之中。煨折脚鐺度日而已。茲歸鼓山。未及躬叩。謹以寸楮布謝。伏惟慈炤。幸大。

  與呂天池司農

  佛法本非難事。而人自難之。所以頓成千里之隔。正如人坐在海裏呌渴矣。但能不起諸見。直下領會。有何難哉。如山谷聞木樨香。雖是得晦堂力。然晦堂何嘗於本地上。著得一字指示。但是截斷其生平見處。待伎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