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源  因果同時故  勿生分別想  萬法歸自己  己亦不可得  萬法本如如  如亦不可立  譬如乳投水  廢己即同水  彼成己亦成  大小互無礙  最妙最深玄  是禪門註脚  若覓祖師禪  心如墻壁入  更問西來意  庭前栢樹子  纔生分別想  灼然沒交涉  待了本因緣  再為仁者說

  示雪憨禪人

  夫為學者。以一大藏教。開自己清淨眼目。自眼本淨。何用更開。為不了者說。圓覺經云。皆以圓照清淨。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知無明本無。識性虗妄。猶若交蘆。則山河不礙於眼光。根塵何傷於覺體。照破恒沙四天下。似不難矣。今時學人。孰不知妄心無體。及乎徵妄。妄念紛然。則以妄印心。縱脩阿僧祗。終無了底日子。何以故。以沙作飯故。錯亂脩習。知妄空而認有。斷妄何期。知即佛而背真。求心安在。以直道而迂之。以無體而斷之。以即真而棄之。以現因而遠之。所謂泉眼不通。則被沙礙。道眼不通。則被眼礙也。楞嚴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當知。此路即眾生本源。流出如來。故云超出。既云路者。的指因心。因徹行緣。始稱具足。若於此題中了辦。全身擔荷。不待別求矣。勞如來重重逐破。乃至七處徵心。俱不可得。始知。真心無住。淨體無依。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塵非亭主。客義斯成。妄意脩求。悉名顛倒。認漚為海。迷中倍人。真性無還。便能了月得指。見性周徧。何妨即物明心。物體本虗。心非我見。故云。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空中花。復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是中有是非是。則因緣和合及非和合等。皆成戲論。陰根塵識。緣生無性。則鏡中之影像俄消。七大十虗。無性緣生。則水面之漚花倐起。究竟無體。妄徹真源。如來之寶藏全開。饑虗普濟。窮子之衣珠頓獲。永絕攀求。寶王剎現於毫端。大法輪轉於塵界。便好安水月之道場。脩空花之萬行。報無報之慈恩。豈待歷僧祗之劫也。不然。至等覺。猶乃被呵。南泉之惡口可據。成佛果。尚云擔糞。德山之痛棒堪加。汝既發心。當生深信。只此一門決了生死。看一口氣不來。畢竟向甚麼處去。忽朝疑團迸破。眉毛祇在眼上。一口氣演出一大藏教。一一毛孔中。悉得究竟堅固。無位真人在汝面門出入。六根門頭。則放光動地也。如疑情不破。誓不休心。直須切上加切。疑上加疑。慎勿向人涎唾下。別求開示也。若知到不到者。大慧黃楊木。高峯不夢不惺時。識得自己主人翁。便好長伸兩脚臥。
  性本自清淨  非佛亦非生  十方諸如來  一門頓超出  的指因地心  具足果中行  知具得圓脩  了脩即圓證  不起脩證想  是名真解脫  如幻三摩地  彈指超無學  亭主無來去  旅客義斯成  計果求菩提  是名顛倒見  見性元周遍  物體本虗無  斯見與見緣  悉妙淨明體  云何於是中  有是及非是  因緣和合非  皆成戲論想  識藏如來藏  真性了然故  毫端寶王剎  微塵轉法輪  是名報佛恩  豈待僧祇劫  欲究祖師禪  當提一句話  一口氣不來  畢竟甚處去  切上更加切  疑上更加疑  如坐鐵壁間  祇欲親迸出  一朝疑團破  捉賊驗真贓  雨打石人頭  剝剝論實事  世間出世間  如紅爐片雪  便好放癡憨  更不多饒舌  待了本因緣  再為仁者說
  宗說等錫上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六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七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宗說等錫下

  示弘傳禪人

  夫為學者。發大信心。成大力勢。於大乘圓頓法門。成辦大事。如覓諸味先飲醍醐。復得餘食。知苦澀故。不然。於眾味中而生足想。聞醍醐味。不生好樂之心也。大涅槃經云。我今當令一切眾生。悉皆安住祕密藏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具三德故。如[、/(、*、)]字三點。若並則不成[、/(、*、)]。縱亦不成。乃至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諸眾生。名入涅槃。以此則知。如來涅槃即眾生心是。佛說我者。即是覺義。以自心覺故。常樂淨義。悉備自心故。為眾生安住。非為佛安住也。如觀一微無體。真如性遍。觀者即般若。無體即解脫。性遍即法身。一塵中即具三德。即入涅槃。非縱非橫。圓融無礙。以此則知。一事一行。一一皆入法界。具無邊德。是無盡宗趣性起法門。無礙圓通。實不思議。清凉大師云。凡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脩。依本智而求佛智。或執理而迷事。或執事而迷理。而不知。約圓明之智。成此事緣。又不知。起行布之緣。求此理佛。當知。即事之理。念念果成。即理之事。心心行起。不明斯旨。俱墮偏枯。約理始曰圓修。融事方成圓行。如亡情則染分自淨。真體自明。無事則淨分自清。妙用斯起。如剎那際亡情。則剎那際染分淨。則三祇染分俱淨也。豈剎那際。忽染忽淨。忽脩忽不脩耶。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