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泥此经之无穴名而不针灸也。扁鹊灸鬼邪凡十三穴。与铜人明堂同。而其名却异。故不编入。许希针经之穴。既与诸经不同。

  其名又异。如兴龙穴之类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乱诸经之旧穴。以滋后学者惑也。

  针灸资生经第二

  针灸须药

  千金云、病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或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香港脚一病。最宜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所以学人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皆犯孙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谓医者。则但知有药而已。针灸则未尝过而问焉。人或诰之。则曰、是外科也。业贵精不贵杂也。否则曰、富贵之家。未必肯针灸也。皆自文其过尔。吾故详着千金之说以示人云。

  针灸资生经第二

  针忌

  千金云、夫用针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勿失其理。针毛皮腠理、勿伤肌肉。针肌肉、勿伤筋脉。针筋脉、勿伤骨髓。针骨髓、勿伤诸络。伤筋膜者、愕视失魂。伤血脉者、烦乱失神。伤皮毛者、上气失魄。伤骨髓者、呻吟失志。伤肌肉者、四肢不收。失智。此为五乱。

  因针所生。若更失度。有死之忧也。素问亦云、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刺肉无伤脉。

  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中心、一日死。中肝、五日死。中肾、六日死。中肺、三日死。中脾、十日死。中胆、一日半死。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又无刺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大惊新饱云云。详见素问。)

  针灸资生经第二

  孔穴相去

  甲乙经云、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

  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处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 二十一椎长三尺法校之。则上节云椎每倾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节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节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故下七节共二尺一分分之三。此亦是一说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节之收。大椎虽无骨。实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十一椎。岂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之说。于是不通矣。

  自蔽骨下至脐八寸。而中管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气穴论注云、中管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是也。按明堂下经云、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一寸。则是欲定中管之中。又当详有蔽骨无蔽骨也。(当准人长短肥瘠量。)自脐下寸半为气海。三寸为丹田。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脐下五寸明堂下经亦云、屈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当准铜人云、幽门夹巨阙旁各五分。肓俞夹脐各五分。(明堂云。在巨阙旁各寸半通谷夹上管旁相去三寸。)不容在幽门旁各寸半。天枢去肓俞寸半夹脐。期门在不容旁寸半。大横直脐旁。(不容天枢期门既各寸半,则幽门肓俞各五分误矣。)铜人云、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肓门在十三椎下相去各三寸。与鸠尾相直。肾俞既与脐平。肓门乃与鸠尾相直甲乙经云、人有长七尺五寸者。发以下至颐一尺。结喉至 (鸠尾也。)一尺三寸。

  至廉至内踝一尺三寸。内踝至地三寸。又膝 至跗属一尺六寸。跗属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四寸。本节至末四寸半。

  针灸资生经第二

  定发际

  明堂上经云、如后发际亦有项脚长者。其毛直至骨头。亦有无项脚者。毛齐至天牖穴。

  即无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约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

  此为定穴。(下云。两眉中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

  针灸资生经第二

  论同身寸

  下经曰、岐伯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瘠不同。取穴不准。扁鹊以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亦不准。孙真人取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即旁取指。则中节上下两文角陷相去远近为一寸。谓同身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多愈。今以为准。铜人亦曰、取中指属性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绳多出缩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亦有用蜡纸条量者。但薄篾易折。蜡纸亦粘手取。取稻秆心量却易。为胜于用绳

  针灸资生经第二

  审方书

  经云、爪甲与爪甲角。内间与外间。内侧与外侧。与夫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