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又序

属性:资生经者。合明堂铜人千金外台而一之。大监王公所编次。择精语详。针灸之法。皆聚
此书矣。闻之故老谓澧学旧有公本。火于淳 乙巳。后不复再见。元贞壬辰余得善本于潍阳。即
欲刻诸荆泮。与卫生之家共之。会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于宪佥汶上国。先生一见大
喜。即召匠计直。命平代等处军民长官谢琰。医学正覃南荣。澧阳县典史唐益秀。协力相成其事
教导戴梦高专任校雠之责。越十月书成。余谨按扁鹊华佗及孙思邈方论药饵针灸未尝偏废
后世医士举一而号为专门。针灸者亦皆未得 穴之正。旧有年壮病劳极者。膏肓两穴更
数医不效。后得此书。按图取穴。一灸即愈。其间阿是穴法之说,禁穴许灸三壮之说。亦皆累
试累效(禁穴艾炷止麦粒大。仍隔蒜片尤稳)。近年有为狂 所伤者。亦尝根据经灸活三人。是
书之有益于世多矣。今既板行一路。流布四方。其所全活。庸有既乎。国先生按行属部。究
心民瘼。痒 疾痛。举切诸身,今板行是书。亦济人利物之一端。而余之本心亦于是而获遂
矣。故喜而为之序。
\x大德丁未阆中郡蒲登辰序。\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流注指微针赋

属性:(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韵)
\x疾居荣卫。\x 荣者血也。卫者气也。由肠胃受谷化血气所为也。上焦出气。以温
分肉而养筋通腠理。中焦出气如沤。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
满。乃注络脉。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
休止。切而调之。调设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总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风寒暑湿饥饱
劳逸而得之。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所伤各异。虚实不同。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
或着于冲任脉。或着于肠胃之膜原。邪气浸淫。不可胜论。
\x扶救者针。\x 救病之功。调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各有所宜。热在头身宜 针。
肉分气满宜员针。脉气虚渺宜 针。泻热出血发泄固疾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 针。调阴阳去
暴痹宜员利针。治经络中病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腠理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
\x观虚实与肥瘦。\x 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若虚实不

必先观其形之肥瘦。方明针刺之浅深。若以身中分寸肥与瘦同用。是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也
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浅。以与本藏所属部分齐平为期。所以无过不及之伤也。
\x辨四时之浅深。\x 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春气在毫毛。夏
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经云。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各以其时为则。又肥人宜
深刺之。瘦人宜浅刺之。
\x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x 阴者。阴气也。阳者。阳气也。谓阳气起于五
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也。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故取穴之法。分其阴阳表里部分。溪谷远
近。同身寸取之。举臂拱手直立偃侧。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x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x 经云。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
也。随其经逆顺而取之。灵枢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
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
下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至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
身者也。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
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之于脉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
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肾之属。血脉者心之分。各刺其部。无
过其道。是谓大妙。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深为太过。能伤诸经。浅为不及
安去诸邪。是以足太阳之经。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随而二分。足太阳之络。迎而七分。
而二分。手太阳之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
络。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阳明之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阳明之络。迎而六分。
随而一分。手少阳经。迎而六分。随而一分。手少阳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少阳经。
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少阳络。迎而一寸。随而五分。手太阴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
手太阴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太阴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太阴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