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阳。五脏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盖腹为阴部。有阳明胃肠之病者。正往勿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盖阳明多气多血。
大泻之尽除其邪。日二刺之。亦无损于正也。
六淫之邪。病在三阴三阳。人迎脉大于寸口。寸口脉大于人迎。此即阳盛阴虚阴盛
阳虚之鉴别。再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详前用针脉法。
久病暴病。如中风历节之痼疾。须用子午捣臼(一)最繁难之手法。急痧卒然倒
仆。当刺指井见血。急则急之。缓则缓之。此迥然有别也。
新病在表者。当浅刺之。阳经取陷。针陷脉(二)则外邪立除。针中脉(二)则浊
气除。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气之在脉。邪气在上。浊气(二)在中。清气(二)在下。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浅病近于
卫。用针不必损其营。不可不辨。如病入里。则当深针之。停针候气。辨其寒热虚实。详补泻寒热各篇。排邪得宜。病
可立愈。经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目录>下卷

<篇名>针害

属性: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辨其虚实。五脏之气已绝内外者。针之即死。邪正俱虚。其
脉小。不可用针而应调以甘药。均详于上。其有邪正俱实。当用纯泻法、如邪实正虚。
当先泻而后补之。补泻反。则病益笃。男内女外。男外女内。亦详于前。其补泻有太过
不及者。亦能为害。例如邪气实而正气虚。邪气至针下。紧而急。谷气至针下。徐而
和。如医者针下不善分析。谷气已至而仍用泻针。则耗损精专之营(一)。营者水谷之
精气。此所谓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精泄则病益甚而 也。反言之。邪正俱实。邪气
未尽。谷气未至而针下紧急。当续用泻法。尽除其邪气。如指下针下不明。骤然出针。
则余邪蕴于中。或生痈疡。此所谓害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痈疡。用针者。不可不慎
也。此针害之概要。



<目录>下卷

<篇名>针灸禁忌

属性:灵枢经法时篇云。补泻反则病益笃。难经七十八难曰。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
死不一治。
十二禁针
(一)男外(一)失气。
(二)女内(一)失气。
(三)新内勿刺。已刺勿内。
(四)已醉勿刺。已刺勿醉。
(五)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六)新劳勿刺。已剌勿劳。
(七)已饱勿刺。已刺勿饱。
(八)已饥勿刺。已刺勿饥。
(九)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十)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十一)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
(十二)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忌灸者八穴(二)
少商 鱼际 经渠 劳宫 阳池 少海 委中 阴陵泉
歌曰 环周八穴灸无功。足下阴陵泉委中。鱼际经渠少商穴。阳池少海与劳宫。
妊妇忌针者二穴(三)
合谷 昆仑
歌曰 环周二穴慎施针。合谷昆仑可坠妊。妙手安胎亦有术。先从足下补三阴。



<目录>下卷

<篇名>经正六合

属性:人身经脉十二。回环之道。有升有降。阴阳不同。言脉度者。左右男女不同。此人
道也。本输皆出于四末(一)。阳受气于四末。积阳为天。天之在我者。德也。阳为之
主。阴为之辅。名为经正。手足三阳为主。手足三阴辅之。三阴合三阳。名为六合。皆
至外而内。不同于经脉脉度之常道。故篇名经别。盖五脏六腑之经脉离合出入。合于天之
道也。故本输各脏腑之穴为合。盖指井本乎天气。入肘膝四关(一)。乃合于人身脏腑
之气。自内而外。偏重五脏真机。自外而内。禀受六元正纪。此人之合于天道也。
手三阴合手三阳。足三阴合足三阳。十二正凡六合。详见经别篇。



<目录>下卷\经正六合

<篇名>附本输穴即景诗十二首

属性:渔翁 (咏手太阴肺五 穴)
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大渊任转篷。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教尺泽起蛟龙。
夜色 (咏手阳明大肠六 穴)
商阳茆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弯。九曲池边云影淡。满天星斗浴波澜。
秋风 (咏足阳明胃六 穴)
秋风厉兑内庭西。陷谷冲阳过解溪。三里未知何日到。几番翘首欲思齐。
野寺 (咏足太阴脾五 穴)
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几回太白商丘过。汲饮阴陵泉几升。
班师 (咏手少阴心五 穴)
少冲少府把师班。兵马神门得胜还。灵道战书前日发。而今少海已归山。
观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