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
凉之药者。此之谓也。而古人又有议补中之说者何哉。盖指麻收之后而言。非指初热正出正收
时之谓也。缘由麻证先用寒凉之药过多。而脾胃受伤败坏。以致麻收之后。多得呕吐。泄泻青色。
唇白身冷。当审其轻重而用补中之法。所以人参、白术、白苓、砂仁、霍香、陈皮、薏苡仁、莲肉等
味。在所不忌。但当佐以清凉之药。加川黄连、枯黄芩。俱微炒而用之。夫既补中。而又加清凉之
品者。其义盖恐中气实。而邪火复作。故兼用之耳。至于白术。呕泄太甚者。用之始宜。如吐泻轻
者。则又不宜轻用。若其人素禀虚弱。当出麻之际。过于发散。出透之后。又过用寒凉解毒。以致
虚弱之极。骨瘦神疲。面无红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麦
芽、KT 石斛以补之。
\x香砂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炒)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水煎。空心服。



<目录>卷之二

<篇名>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属性:痘后出麻为正疹。此由胎毒发于心。一次出现不再出。正麻名儿始为真。
婴儿初离母胎中。遍身斑驳似朱红。亦由胎毒生斯候。莫作时行麻疹攻。
婴儿当值炎热天。遍身忽似出麻然。此名风瘾非胎毒。不须用药也会痊。
正麻之出。由于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后。或隔两三月。或隔半年、一年之久。甚至八、九
年之远。感正麻之气而出一次。后再不复出矣。奶麻者。小儿初生未盈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
朱。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妄用汤剂。盖婴儿
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受汤丸。宜以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可耳。若风瘾者。亦有似于
麻疹。乃发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岁之间。时值天气炎热。感风热而作。此不由于胎毒。乃
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常见出一次又出一次。亦有连出不已者。
天关大利害。不必用药而自散。倘身热不退。只宜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以荆防发表汤
除红花主之。如身不热者。不必用药。免致诛伐无过。然亦当慎风寒。戒荤腥、生冷、辛辣等物。
勿以其无关利害而忽诸。恐触动风热而生他病。论云。风瘾身热不退。宜疏风清热。以荆防发
表汤主之。细按方内。止有荆芥、防风疏风之品。并无清热之药。且川芎上行头目。当归血中气
药。楂肉长于消肉积。甘草虽能和药解毒。其实有调中益气之功。桔梗性上升。能阻各药不得
下达。并非清热之品。且云除红花。反不若红花之能散赤肿解疹毒之犹为可用也。愚意莫若用
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杏仁。加元参、黄芩、地骨皮。以疏风清热退潮之为妥当耳。
朱曰 此三种。各有主名。各有治法。医家必先识此。始不混乱。
\x 源解毒汤\x(又名解毒汤)解胎毒良方。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连翘 黄连 陈皮 木通 生甘草 淡竹叶引。
\x荆防发表汤\x 此方大能疏风清热。能散风热客于手足太阴。致发风瘾、及麻疹。连热三四日。而
始见标。而不甚烦躁。
荆芥穗 防风 桔梗 枳壳(麸炒) 苏叶 川芎 当归(各五分) 干葛(八分) 红花(二分) 杏仁
(去皮尖炒)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楂肉(去核一钱) 生甘草(去皮三分) 连翘(五分) 水煎服。
夏天炎热。加酒炒黄芩。(五分)冬月严寒。加麻黄。(三分)或加羌活。(五分)小便赤涩黄。加木通。(去皮七分)



<目录>卷之二

<篇名>温麻第十六

属性:胎毒风热两相抟。又值时令疠气传。人如感之出温疹。调治乖张变多端。
温麻者。由于胎毒。感于风热。又值时令疫疠之气流行。城市乡村。传染迅速异常。调治若不
得法。立刻变证。治法、于初热时。及欲出未出之际。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
甘草主之。已出红肿大甚者。用化毒清表汤去桔梗、甘草主之。出透流毒成痢者。用清热导滞汤
(见第七十二条)主之。此三方。以之加减变化。无论正麻温麻。每用定获奇效。然凡出过正麻之
后。即不再发温麻。
\x化毒清表汤\x 治麻已出。红肿大甚。并为麻疹已现主方。并附加减法于方尾。(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前胡 干葛 知母 连翘 桔梗(各七分) 牛蒡子(炒七分) 木通(六分) 元参(一钱) 黄连(酒炒)
防风 栀仁(炒黑各三分) 薄荷 黄芩(酒炒各五分) 天花粉 地骨皮(各八分) 淡竹叶(一钱) 生甘草(去
皮三分) 灯心五十寸为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