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散润也。
其声哭。
虞曰。凡五音之发在于金。金发五音以出五脏。各从其类以发其声。金在本性为哭者。谓肺属金。金、商也。商、
伤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则悲哭。此之谓也。
其液涕。
虞曰。水之行液。在肺成涕。
肾色黑。
虞曰。水之布色。在肾。乃黑。淮南子云。水者、积阴之气而成水也。取其积阴。故其色乃黑。
其臭腐。
虞曰。火主臭。在水为腐臭也。启玄子云。因水变为腐也。
其味咸。
虞曰。土之受味。在水作咸。咸、取其柔 也。
其声呻。
虞曰。子之见母。乃发娇呻之声也。
其液唾。
虞曰。凡五液皆出于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脏。故诸脏各有液也。在本宫则为唾也。
是五脏声色臭味也。
丁曰。其言五声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此者是五脏递相荣养。过此则病也。杨曰。五脏相通各有五。五五合为二十五。
以相生养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
虞曰。心有所亿谓之意。水从其夫。故有智也。
肾藏精与志也。
丁曰五脏七神者。宣明五气篇注云。心藏神。精气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气之匡辅也。灵枢经云。并精而出入者谓
之魄。肝藏魂。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脾藏意与智。意主所思。智主其记。肾藏精与志。专
意而不移者也。灵枢经曰。意之所在谓之志。又云守其精者谓之志也。虞曰。气之所化谓之精。意之所存谓之志。杨曰。
肝心肺各一神。脾肾各二神。五脏合有七神。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
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
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
丁曰。经言诸府皆阳、清净之处者。为手足三阳为行气之府。故言清净之处也。今大肠小肠胃膀胱为传化之府。故
言非也。杨曰。谓是非者、言诸府各别其所传化。此为是也。小肠为府。此为非也。何为如此。然。小肠者。虽配心为
表。其治则别。其气则通。其气虽通。其所主又异。所以虽曰心病。而无心别位。故曰非也。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府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胆者、清净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
也。
杨曰。此各有此传也。
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杨曰。此是小肠与心通气也。余并同矣。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丁曰。皆谓随五脏之色相配而言也。杨曰。肠者、取其积贮热治之义也。故以名之。然六腑五脏之正色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
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丁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也。是知肾有一也。其言命门者。非右尺也为
人之生命之门也。肾属水。故知以其右尺。为相火行君火之命。今亦名命门。即非肾之命门也。盖同名而异义也。杨曰。
肾虽有两而非一肾。故脉经曰。左手尺中为肾脉。右手尺中为神门脉。此其义也。肾者、人生之根本。神门者、元气之
宗始。故云精神之所舍也。神门亦命门也。虞曰。经云。右为命门。元气之所系也。脉经言与三焦为表里。三焦又主三
元之气。准此推之。三焦自命门之所起也。属手少阳火。配心包手厥阴火为表里。其理明矣。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
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
耳和则知五音矣。
杨曰。七窍者、五脏之门户。脏气平调。则门户和利矣。
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
杨曰。五脏失和于内,九窍壅塞于外也。今上有七窍而云九者。二窍幽隐。所以不言。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二阴。
故云九窍也。
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丁曰。不和者、为腑与脏不和者。邪气不得外泄。则害其九窍。六腑不得内通。则留结为痈。凡人脏腑阴阳和。即
如水之流不得息也。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周而复始也。杨曰。六腑、阳气也。阳气不和。则结痈肿之属。故云为痈也。
邪乘气来。先游于腑也。
邪在六腑。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