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腑。然
胃亦府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也,故胃气当于此察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
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六腑之气亦并见乎此矣。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
者,鬲膜之上皆是也。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
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
上,下以候下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竟者,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
则应乎少腹腰足也。
按此篇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根。
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或有两条者乃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
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
以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先推求于外,若但沉脉而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在心腹而有积
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于腰,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此上盛下虚,故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
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以浮中沉言之,浮为上,沉为下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则身有痹也。
按本篇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小腹膝足中事,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叔和乃谓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云云,伪诀遂有左心、小肠之说。
不知自秦汉而下,从未有以大小肠取于两寸者,扁鹊、仲景诸君心传可考,伪诀何能以手障天也。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
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心肺居上,脉应浮。肾肝居下,脉应沉。脾胃居心肺肾肝之间,谓之中州,脉亦应在浮沉之间。心肺同一
浮也,但浮大而散者象夏火,故属心;浮涩而短者象秋金,故属肺。肝肾同一沉也,但沉而弦长者象春
木,故属肝,沉石而濡者象冬水,故属肾。脉和而缓,气象冲融,土之性也,故属脾。右肾虽为水位,而相火
所寓,故与左寸同断也。
又按呼出者心与肺为阳,故心肺之脉皆浮。心为阳中之阳,故浮且大而散;肺为阳中之阴,故浮而兼
短涩。吸入者肾与肝为阴,故肾肝之脉皆沉。肾为阴中之阴,故沉而且实;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
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若赵正宗本《难经图说》,以土居金木水火之中,两关宜皆属脾;肝
既为阴,不宜在半浮半沉之左关。不知越人推明《素问》之义,约而可守,不必转滋议论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缓不忒。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此言四季各有平脉也。天地之气,东升属木,位当寅卯,于时为春,万物始生。其气从伏藏中透出,如一
缕之烟,一线之泉,在人则肝应之,而见弦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
直以长《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者是也。气转而南属火,位当巳午;于时
为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