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者,阴病有
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凡热病昼则发热,夜则安静者,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者,阳
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皆发热烦躁者,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凡寒病,夜则恶
寒,昼则安静者,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者,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夜皆恶寒者,重阴无阳
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矣。



<目录>后编・枢要

<篇名>脏腑篇第三

属性:《内经》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藏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
者也,传而不藏,故实而不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隐括《灵枢・本
藏》及《素问・五脏别论》两篇文)
《难经》曰∶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阴病寒,故欲得热。阴性好安静,故闭户独处,恶闻人声。阳病热,故欲得寒。阳性好为
烦扰,故欲见
人)。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隐括《五十一、五十二难》
两篇文)又曰。经有十二,今五脏六腑,仅得十一,其一经,则手厥阴心包也(手少阴,真心经也。心包经,
而名心主,乃真心之别脉,不与真心同经,盖真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三焦为气之父,心包为血之母,相为
表里,二者俱有其名,而无其形,故五脏六腑,更加手厥阴心包一经,而为十二也)。脏为有五,腑独有六者,
谓三焦也,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三焦合气于肾,肾为原气之正。三焦为原气之别,主持一身之气,有名
而无形)。然脏亦有六,谓肾有两脏也,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
胞,其气与肾通。(增损《三十八、三十九难》两篇文)
《素问》曰∶五脏所主∶心主血脉(壅遏营气,应息而动),肺主皮毛(包裹筋肉,间拒诸邪),肝主筋
膜(束络机关,随神而运),脾主肌肉(覆藏筋骨,通行卫气),肾主骨髓(张筋化髓,干以立身)。五脏所
藏∶心藏神(两精相搏,谓之神),肺藏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脾藏意(心有所忆,谓之意),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杨上善云∶肾有二,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
(稍增《宣明五气篇》文)



<目录>后编・枢要

<篇名>营卫篇第四

属性:《内经》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是谓宗气。乃传之肺,
循喉咽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
数常出三入一。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两焦谓中焦、下焦也),以溉五脏,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
两行营卫之道,故水谷之气,精而清者为营,泌其津液,注之经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以应刻数焉(四末,
四肢也。刻数,一日百刻之数也);其悍而浊者为卫,悍疾滑利,先行于四末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而不入经脉(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肓膜,谓五脏间隔中膜也。以其气浮盛,故能布散
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先通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脏腑。故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周行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隐括《灵枢・营卫生会》、《五味》、
《邪客》、《卫气》及《素问・痹论》五篇文)
《灵枢》曰∶营行脉中,上应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身行气一周,十分身之八,二十八宿,凡千八分。
气行五十周而脉终,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
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
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趾次趾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至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
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营气篇》)。卫行脉外,亦应二十八
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