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重。
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手背
不热。东垣辨法。大略如此。有内伤而无外感。有外感而无内伤。以此辨之。则判然矣。又
王节斋云。东垣以饮食劳倦伤。为内伤不足之病。谓因伤饥失饱。伤损脾胃所致。盖人之所藉
以生者脾胃为本。必赖饮食滋养。若调养失宜。劳后过伤。失其所养。则脾胃气虚。不能升
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非有饮食停蓄者也。故用补中益气等药。若饮食停积不化。郁发为
热。乃是不足之中。继之有余。此为饮食所伤。宜消导之。又或先因饮食而后犯于房劳。或
先因劳役而后犯于饮食。此皆不足之中。兼之有余。须于数者之间。审察明白也。
治 丹溪云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感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有饮食所伤者
。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以姜汁竹沥传送。挟外
感者。补中益气。加发散。如防风羌活白芷之类。挟食者。补中益气。加消导。如山楂枳实
之类。气虚热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又卢氏云。若内伤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则其
脉症必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密求之。若显内症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
而发散次之。若显外症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为急。而补养次之。此东垣未之
及也。因并赘于此。用者详之。
方 补中益气汤治劳役所伤。时作虚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
人参(去芦一钱五分) 黄 (一钱五分蜜炙) 甘草(五分) 陈皮(八分) 当归(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气血虚甚者。加熟附子(一钱五分)、以竹参 之功(阳旺则生阴也)。
挟外感。加防风、羌活(各一钱五分)、干葛、白芷、川芎(各八分)、倍柴胡。
挟痰者。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兼郁热者。加川芎、山栀、香附(各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一钱二分)、官桂(六分)。
腹中恶寒冷痛者。加桂心(五分)。
腹中恶热喜寒而痛者。加白芍药(一钱二分)、黄芩(八分)。
夏月腹痛。不恶热。加炒黑干姜(七分)、藿香(一钱)、薄、桂(三分)。
天时热腹痛者。加白芍药、山栀(各一钱)、桂(三分)。
天时寒腹痛。加半夏(一钱)、益智仁(八分)、干姜(五分)、桂(三分)。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各八分)、细辛(五分)。
顶脑痛。加 本(七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脐下痛甚者。加熟地黄(一钱)、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桂心(五分)。
咽干。加葛根(七分)、麦门冬(一钱)。
心下刺痛。加香附(一钱)、当归(倍用)。
精神短少。加麦门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七分)、夏月亦加。救天暑伤庚金。
有痰。嗽。加贝母、杏仁、栝蒌仁、款冬花(各一钱),去参 。虚者勿去。
咳嗽。春。加款冬花、佛耳草(各一钱)、川芎(五分)、夏。加麦门冬(一钱五分)、五味子、
(五分或七分)、秋冬。加连节、麻黄(一钱)、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参、黄 ,加石膏(一钱
五分)、黄芩(一钱)、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七分)、木香(五分)、陈皮(
一钱)、冬月。更加草豆蔻、益志(各五分)、夏月。更加姜炒芩连(各七分)、秋月。更加槟榔
、砂仁(各五分)、春月。更加川芎、藿香(各七分)。
心下痞满。加枳实、黄连(各八分)、白芍药(一钱)、桂(二分)。
腹胀。加枳实(八分)、木香、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秋月。加干姜、肉桂(各五分),去甘草。
胁痛。或急缩。春月。乃肝木盛以致生火。加青皮、枳壳(各一钱)、倍柴胡、余月。加山栀
、苍术、香附、贝母(各一钱)、青皮、枳壳、黑干姜(各五分)。
大便秘。加当归(一钱五分)、桃仁(一钱)、大黄(煨二钱)。
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防己(各一钱)、桂(三分)。
时时发热。乃下元阴火蒸发也。加生地黄(一钱)、黄柏(八分)
大便虚坐。或了而不了。腹中迫急。气虚血涩也。加木香、槟榔(各五分)、倍用当归。
身热沉重。虽小便多。亦加茯苓、泽泻(各七分)、黄柏(五分)、苍术(一钱)。
脾胃不和。加茯苓、半夏(各八分)、砂仁、扁豆(各六分)、生姜(三片)。
注夏。加白芍药、茯苓、黄柏(各八分)、浓朴、苍术(各一钱),去柴胡升麻。
痰厥头痛。此太阴脾经所作也。加半夏、石膏(各一钱五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