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赤痢相杂。通身发热。不\x
\x思饮食。浑身肌肉着手则痛。据此候宜当吃此药。但身体大发热如火。与人相近则热\x
\x气逼人。其脉浮散。轻手取之。散乱指下不分部位。全无骨力。指下如风如气。重手\x
\x取之。指下全无。急用诃子五个。炮制如法。杵罗为末。一服。先用米汤调。和滓热\x
\x吃。候吐出涎。脉气生。方可进下面方。\x
白术(半两) 白芷 芍药 大芎(各一分) 甘草(炙四铢) 诃子(五个) 上细
杵罗为末。每服三钱。煎陈米汤调下。和滓吃。
\x治毒痢 初得病时。并无寒热。所下之痢全是脓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脉气皆微\x
\x细。宜吃此方。\x
桑寄生(二两) 防风 芎(各一分) 甘草(炙三铢) 上杵为细末。每服二钱。水
一盏。
煎取八分。空心和渣吃
\x治赤白痢 初得时。并无寒热。患赤白痢经久未效。别无增寒壮热。宜吃此方。\x
盐梅(七个) 黄连(四十九枝) 上件药用新沙瓶一个。安药在内。以新瓦片盖瓶口。

通赤后烟绝取出。就热研如飞尘。每服二钱。盐调米汤下。和滓服。应是赤白痢。无问赤
多白少。白多赤少。但身体无增寒壮热者。皆可吃此方。
\x治赤痢忽赤白相杂 初得病时。并无增寒壮热。经及数日身体不热。只小腹内燥\x
\x热。下血不止。忽止血便吃暖药不见效验。宜服此方。寅申、巳亥年。六壬之年。宜\x
\x有此候。但吃两盏后不见效验。更不请吃此药。但唇皮赤。忽黯色。小便黄。白日身\x
\x体凉。夜间则发热。如此即肝热刑脾之证也。\x
荆芥穗 牡丹皮 白头翁 地榆 芍药 防风 黄连 桔梗(各一分) 牵牛(炒) 木
香(各三铢) 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两沸。食后和滓温吃。须是一年之间。
春夏
\x治下赤痢 身体并无增寒壮热。此名肝心双 。宜吃此方。\x
黄连(一两蜜浸) 木香(三铢) 上细杵罗为末。浓煎陈米汤调二钱许。食后和渣吃。
\x治赤痢不止。脉反为小。沉而又涩。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x
此候极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两盏。发热便退。亦庶几可治。便修合上面还真散。舶上
黄丸吃。取安效。若吃通神散后。发热不退。即治之难也。治患赤痢。赤白痢。白痢。忽因
先得寒疟后便成剂。忽因患痢后却变成疟。但患痢时。无问赤白。若有增寒壮热。并宜吃上
面通神散。吃了壮热已退。便修合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效。缘此证候。乃水邪犯心。
治之不可轻易也。
\x治脾胃虚冷。停水滞气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浑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时。并\x
\x无壮热头痛。方可吃此药。\x
舶黄(一两细研如尘) 上以白面一分。铛内炒令熟。于冷乳钵内与舶上黄末同研令匀。
滴冷熟汤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上为度。空心米汤下。若是初得痢时。先壮热头痛。
即不可吃此药。
\x治脾气伤冷。相刑于肾。水土相攻。寒湿相争。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鸡卵清\x
\x之类。宜吃此方。将舶上黄丸相间服。\x
石斛 吴茱萸 大芎 续断 草豆蔻 牡蛎(火 通赤放冷用) 白术 芙蓉 防风 干
姜(各一分) 诃黎勒(逐片面裹火炮) 上细杵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朝空心米
汤下五



<目录>卷二百十一\泄痢门

<篇名>冷痢

属性:(附论)
夫人之痢。其色或青或白或黑者。皆冷痢也。此因肠胃虚弱。寒气乘之。故令人大便痢
下黑青。若其痢色白。食不消者。寒中也。当诊其脉沉则生。浮则死。其人素有积寒即成久
痢。冷有脓也。
\x方\x
\x建脾丸 疗脾滑胃虚弱。泄下不禁。饮食不消。雷鸣绞痛。\x
附子(炮一两) 蜀椒(汗一两) 桂心(二两) 赤石脂 黄连 人参 干姜 茯苓 大
麦 陈皮 石斛 当归(各二两) 钟乳(三两研) 上捣罗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以酒服十丸。日三。稍稍加之。忌猪肉、冷水、生葱、醋。
\x豆附丸(出医方大成) 治脏腑久虚下寒。泄泻不止。肠滑不禁。日夜无度。全不\x
\x进食。\x
肉豆蔻 附子 良姜 诃子 干姜 赤石脂 阳起石 龙骨 白茯苓 桂心 细辛(洗
各一两) 白矾(枯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饮
送下。
\x地榆丸 治冷痢不消化。食后腹中胀痛气满。\x
地榆(六两) 赤石脂 龙骨(各一两三分) 浓朴 乌梅肉 干姜(各一两半) 白
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