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头
苍术温散。发汗宽中。止呕吐。 黄芩。苦寒。取其消痰利气。清上焦之火。(欲其上者酒
炒。欲其下者生用。) 防风散风邪。治一身之痛。 细辛温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
之头痛。 以病之轻重。加减服之。无不应手。
〔身热有汗脉浮咳嗽痰多〕 广皮。姜半夏。苏叶。杏仁。(去皮尖)炙桑皮。象贝。(去
心)白术。(土炒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风热发痒风疹块〕 防风。荆芥。(各一钱半) 黄芩。连翘。木通。桔梗。(各一钱)

煎汤



<目录>卷一

<篇名>伤寒

属性:〔总论〕 伤寒传变。先哲已详。症候繁多。难于枚举。大抵自霜降后。春分前。寒邪
所感者。为正伤寒。至春夏别感。俗谓之四时伤寒。或兼杂症。惟得病之初。宜加审辨。则
调理自得其宜矣。 如头痛。恶寒。发热。身足酸痛。昼夜不歇者。伤寒也。如胸膈胀满。
头痛发热。时有止歇者。劳役食积也。 伤寒最为难治之症。其患一日病在皮。二日在肤。
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初起即治。邪浅易为消散也。伤寒传经。一日
在太阳。则头项痛。腰脊强。脉浮紧。或浮缓。 二日在阳明。则为目痛。鼻干。脉浮长。
身热不得眠。 三日在少阳。则为耳聋。胁痛。脉弦。寒热。口苦而呕。 四日在太阴。则
咽干。腹满。自利。脉沉细。 五日在少阴。则舌干。口燥。脉浮缓。 六日在厥阴。则烦
满。囊缩。脉沉涩。此传经之大概也。 所忌者。脉坚大急身汗如油。水浆不入。喘而不休。
环口黧黑。形如烟煤。直视摇头。唇吻青色。反目直视。溲便遗矢。有犯于斯。皆不治之症
也。伤寒初起。疑似之际。无论四时阴阳虚实。用洁白糖五钱。阴症葱姜汤下。阳症百滚汤
下。重者亦能减轻。 不问阴阳二症。仓卒无药。用生姜。(一两)葱白。(十茎)好酒二大
碗。
煎一碗。热服。盖被出汗即解。勿令汗太过。忌大荤五七日。春季根据此方。夏月减半。冬月
加黑豆。(二合炒焦)同煎服。
〔神白散〕 治一切时行伤寒。不问阴阳二症。老少男妇孕妇皆可服。白芷。(一两)
生甘草。(五钱)生姜(三片)葱头。(三寸)黑枣。(一枚)豆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
取汗。不
汗再服。病至十余日。不得汗者。皆可服。(按白芷芳香之品。行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手太阴肺。三经。解利风寒之剂。味和平。不大峻烈。用至一两。取其力专。以解三经之邪。

〔头痛内热脉洪无汗〕 葛根一两。豆豉一勺。水煎。临服。加生姜汁少许。顿服取汗。
(按葛根解利足阳明。伤寒头痛之圣药。味甘平。解表止渴。古方用至四两。以其味淡也。
用者审之。治时疫病更妙。) 日久不得汗者。大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
碗。隔汤顿热。服之即汗。(初起寒重者勿服。)
〔伤寒结胸停食〕 初起胸中满闷。喉中有痰声。寸口浮滑。用(中风门中。食吐法治
之。) 如三四日后。不能吐。痛结不通。用陈香糟。(六两)生姜。(四两)水菖蒲根。(四
两) 食盐。(二两)共捣匀。炒热为饼。敷胸前痛处。如再不解。以熨斗火熨之。内响即
去。如口
渴任吃茶水。待大便利下恶物即愈。 如胸膈不宽。疼痛。及一切寒热。痰食水结。用生姜。
(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徐徐揉熨心胸胁下。其效甚速。如姜冷。入汁再

〔阴毒伤寒四肢逆冷〕 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换熨足心。候气透
即止。 四时杂病呕吐。手足逆冷。橘红。(一两)生姜。(一两)水煎。徐徐饮下即止。
〔伤寒内伤〕 食积畜血。小腹硬胀。不能言语。两目直视。手足强仆。神气欲脱。难
以下药者。用紫苏。(五七两)煎汤。将手巾入汤内泡热。取起绞干。乘热摊病患肚上。令

以手在手巾上旋旋摩擦。冷即易之。待其宿食积血自下。即易医治。如肛门闭结。照大小便
症导引方治之。
〔喉管伤寒〕 凡喉中痒不可忍。用薄荷。(二分)麝香少许。研极细末。吹入喉中。

其气通。吐出涎水碗许。然后吃陈米汤半茶杯即止。如误饮茶酒。水解痒则不可救。
〔伤寒发颐〕 原受风寒。表邪未尽。日久身热不解。耳项前后结肿疼痛。身热口渴。
柴胡。天花粉。干葛。牛蒡子。黄芩。桔梗。连翘。石膏。(各一钱)甘草。(五分)升麻。
(三
分)
〔邪热亢极〕 黄连(二两)煎浓汁一盏。放井水上顿冷。浸青布。搭胸前。徐徐换之。
以热势稍退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