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阳而不从阳
明,可汗而不可下也。其去路则趋少阳,凡阳明证虽见八九,而少阳证略见一二,则从少阳
而不从阳明,汗下两不可用也。惟风寒之邪,已离太阳,未接少阳,恰在阳明界内,亟为攻
下,则不再传他经,津液元气,两无亏损矣。庸愚无识,必待七日,传经已尽,方敢议下,
不知太阳有十余日不解者。若不辨经,而但计日,其误下仍在太阳。至阳明二三日,即显下


古人有治恶寒战栗用大承气下燥而愈者,此阳邪入里,热结于里,表虚无阳,故恶寒战栗。
此阳盛格阴,乃热病,非寒证。误投热药,则死矣。)
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气汤。治大承气证,腹满实痛。调胃证,谵语下利。小承气证,
内热
承气
仲景
与仲






大便



未尝云脾弱也。喻嘉言曰∶脾弱即当补矣,何为反用大黄朴实乎?此脾土过燥,使肠胃津液
枯槁,致中消便难,使脾果弱,非溏即泻,焉能反约少胃中之谷食乎。阳明证中,凡宜攻下
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勿硬。又恐初硬后溏,未可妄攻,故先与小承气,试其转失气,方
可攻之,皆是虑夫脾气之弱也。若脾约证,在太阳即当下矣,何待阳明耶,朱丹溪曰∶此由
久病,大汗大下之后,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又伤于脾而成。肺金受火,气无所
摄,肾为肺子,肺耗则液亏,金耗则木寡于畏,土欲不伤,其可得乎。肺失传送,脾失转输
,故大便秘而小便数也。理宜滋养阴血,使火不炽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晕,津液乃能入
胃肠,润而通矣。此方施之热盛而气实者则安,若热盛而血虚者,勿胶柱而鼓瑟也。)
当下诸证(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脉滑
大,
表里证
不明,
而内燥
燥,此
邪热入
中燥者
证也。
子四逆
宗筋
承气
少阴
空者
摸床
而愈
忌下诸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脉浮大为在表,不可下。恶寒为邪在表,不可
下。
不能
胃邪
热邪
可下



<目录>卷四上\攻下门

<篇名>小承气汤

属性:(仲景 一名三物浓朴汤。) 治伤寒阳明证,谵语便硬,潮热而喘,及杂病上焦痞
满不通。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三枚麸炒) 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渣,
分温二服。
邪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胀,胃实则潮热。(犹潮水之来,其来有时。阳明燥金,旺于
申酉

下焦真阴也。(阳明证,有正阳阳明,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自阳明经传入胃腑,不恶
寒,腹满便硬者,宜大承气下之。若汗多发热,微恶寒者,为外未解,其热不潮,未可
与承气。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谓阳明有在经者,未全入
腑,尤宜审慎。阳明少自病,多由太阳传入。成无己曰∶自太阳少阳传入者,众所共知。自
三阴传入者,鲜或能识。三阴有急下之证多矣,岂非仲景之微旨与。经曰∶伤寒脉浮缓,手
足温者,系在太阴,当发黄,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阳明病也。程
郊倩曰∶此证谓之太阴阳明,阳明为病,本之胃实,不特三阳受邪,能转属阳明,三阴亦能
转属阳明。推之少阴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何非转属阳明之病哉。)
金匮用治支饮胸满,更名浓朴大黄汤。(徐忠可曰∶言支饮,则必稍偏矣。然不引痛胁
下,
此即
对照
焦通利
坚实之



<目录>卷四上\攻下门

<篇名>调胃承气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 ,谵语腹满,中焦燥实,
吐后腹胀满者。(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
而反恶热也。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渴,便 。无水以制火,内有燥屎,故妄见
谵语。吐后不解,腹胀满者,热入胃也。然满而痛,不宜急下,故少与调胃和之。)阳
不吐不下而心烦者。(吐后烦为内烦,下后烦为虚烦,不吐不下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少少温服。
大黄苦寒,除热荡实,芒硝咸寒,润燥软坚,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