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痛,温分肉,实腠理;白术健脾燥湿,与黄 并能止汗,为臣;防
己性
也。
本方去白术、姜、枣,加茯苓为君、桂枝,名防己茯苓汤(《金匮》);治水在皮肤,四
肢聂聂而动,名皮水(防己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黄 达皮肤,桂枝走肢节。按∶五水脉浮
恶风,骨节疼痛,名风水;脉浮 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不恶风,不渴,名皮水,当发
其汗。又云∶恶寒不渴,名风水;不恶寒而渴,名皮水;假令皮水不渴,亦当发汗。脉沉迟,
自喘,名正水;脉沉,腹满不喘,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名石水;脉沉迟,发热,胸满,身
肿,汗如柏汁,名黄汁)。本方加人参(一两)、生姜(二两),防己、白术各增三倍,名防
己汤(《活人》)∶治风温,脉浮,多汗身重(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溺,风来乘热,
变为风温,忌发汗;误汗者,以此汤救之)。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肾着汤

属性:(《金匮》。一名甘姜苓术汤)
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肾主水,湿性下流,
必舍于其所合而归于坎势也。腰为肾之府,冷湿之邪着而不移,故腰冷、身痛,是着痹也。
此由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热痛,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风寒湿邪客于胞中,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阳经上额络脑,太阳经气不得下行,上
入脑而流
干姜(炮) 茯苓(四两) 甘草(炙) 白术(炒,二两。)有寒者加附子。《经心录》
加肉
此足太阴、太阳药也。干姜辛热以燥湿,白术苦温以胜湿,茯苓甘淡以渗湿,甘草甘平
,和中而补土。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肾之
精气冷也,故饮食如故,便利不渴,且与肠胃之腑无预,况肾脏乎。故但用甘温从阳,淡渗
行水之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舟车丸

属性:(河间仿仲景十枣例制此汤,治一切水湿)
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肿胀者,水道壅遏也,形气俱实,口渴面赤,气粗腹坚,大小
便秘也。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
胀属肝,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
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虚,朝暮俱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
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肿胀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
伤脾,
黑牵牛(四两,炒) 大黄(二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
(醋炒)
此足太阳药也。牵牛、大黄、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厉剂也
然肿属于脾,胀属于肝;水之不行,由于脾之不运;脾之不运,由于
防水而洋溢也。青皮、木香疏肝泄肺而健脾,与陈皮均为导气燥湿之
运则肿消也;轻粉无窍不入,能去积痰,故少加之;然非实证,不可
戟、青皮、陈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姜汤下五分∶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疏凿饮子

属性: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上证为湿热甚而气尚实也,此为阳水。阳水见阳证,
脉必沉数;阴水见阴证,脉必沉迟)。
羌活 秦艽 槟榔 商陆 椒目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各等分。加姜
皮煎。
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
秦艽
水于
之水,达于小肠;泽泻泻脾肾之水,通于膀胱(二物泻水,实泻火也)。上下内外分消其热,
亦犹神禹疏江凿河之意也(经曰∶肾何以主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
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何以聚水而生病,肾者,胃
之关也,关门不利,故水聚而从其类也。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
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喻嘉言曰∶胃为水欲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
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
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
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
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药,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阻、食积、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