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注】心下硬痛,结胸也;硬而不痛,心下痞也。恶寒而复汗出,非表不解,乃表阳
虚也。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外而治之。其妙在以麻沸
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别煮附子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x甘草泻心汤\x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
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
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可下,医反下之,因而成痞。其人下利日数十
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者,误下胃中空虚也。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乘
虚客邪上逆也。医见心下痞硬,谓下之不尽,又复下之,其痞益甚。但此非结热之痞,亦
非寒结之痞,乃乘胃空虚,客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
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
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x生姜泻心汤\x 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
中雷鸣下利者。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伤寒汗出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硬痛不大便者,此其人胃素燥热,因
而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胁下有水气,即不误下,余热乘虚入里,结成
痞硬不痛,胃虚不能消化水谷,则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热不和,则腹中雷鸣下利也。名
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
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
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x半夏泻心汤\x 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不痛,心下
痞者。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王又原曰∶伤寒五六日,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汤,以
干姜易生姜,以黄连易柴胡。彼以和表里,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
半夏之辛以破结而止呕也。
\x旋复代赭石汤\x 治汗、吐、下解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
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
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
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复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
饮于上。浊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气自除,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治下
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固之。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
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x麻黄连轺赤小豆汤\x 治伤寒表不解,瘀热在里发黄者。
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一两) 生梓白皮(一升) 连轺(二两)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半日则尽。
【注】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
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湿热也,佐姜枣
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同成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
即连翘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成无己曰∶煎以潦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