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湿暑之剂。清暑益气汤,治暑盛于湿,暑伤气,所以四
肢困倦,精神减少,烦渴身热,自汗脉虚,故以补气为主,清暑为兼,少佐去湿之品,从
令气也。此方治湿盛于暑,湿伤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
实,湿助热旺而刑燥金,绝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作矣。故以清暑变为
清燥,佐泻热利湿之药,从邪气也。是方即清暑益气汤去葛根者,以无暑外侵之肌热也。
加二苓者,专去湿也。加黄连、生地,专泻热也。二苓佐二术,利水燥湿之力倍。连、地
佐黄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气益,则阴火熄而肺清矣。湿热除,则燥金肃而水生矣。肺
清水生,则湿热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但此方药味,性偏渗泻,若施之于冬春,水竭
髓枯骨痿,或非湿热为病者,反劫津液,其病愈甚,则为谬治矣。
\x白术附子汤\x 治寒中腹胀满,作涎作清涕;或多尿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
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肿眼、腰脊皆痛。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 苍术 陈皮 浓朴(姜制) 半夏(汤洗) 茯苓 猪苓(去皮,
半两) 泽泻 肉桂(四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量虚
实加减多少。
【注】李果云∶脾胃之证,有热中,有寒中。热中者,是火乘土位之病,则当上举清
阳,下消阴火,故用补中益气,泻阴火升阳等汤。寒中者,水反侮土之病,则当下伐水
邪,中燥脾湿,故用二苓、术、泽、苍、陈、朴、复,更用桂、附,壮阳胜寒,流通血脉,
寒中之病自可愈也。
【按】李杲制此方,施之于脾胃寒湿内盛,胀满多尿,涎涕外盛,足软,腰脊丸痛,而
气不虚者宜矣。若其人中气已虚,内外寒湿又盛,水来侮土者,总不若理中汤加附子、苍
术,茯苓为愈也。
\x葛花解醒汤\x 治酒客病。
莲花青皮(去y,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白) 茯苓 人参 猪苓(以上各钱五分)
神曲(炒) 泽泻 干姜 白术(以上各二钱)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以上各五钱)
上为细末,和均,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过饮,频服取汗,损人天年。
【注】酒为水谷精液所化,体湿性热,少饮则能调和气血,流畅阴阳,内助中气,捍
御外邪。若过饮无度,轻则伤人脾胃,重则损人神气。所以酒困之人,昏晕烦乱,干呕
恶心,饮食即吐,百体酸软,身热头疼,嘈杂吞酸,胸隔痞塞,口燥舌干,手足颤摇,心
神恍惚,不思饮食,小便混浊,大便溏泻,此皆湿热伤形与气也。
【按】李杲曰∶酒病者,往往以大热、大寒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
乖误甚矣。大热则伤阴,大寒则伤胃,元气消亡,七神无根据,折人寿命,不然则虚损之
病成矣。故制此方,君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神曲,佐以快气之品;用苓泽,佐以甘温
之品。服后取汗,是谓外解肌肉,内清阳明令上下、内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秽为芳变
浊为清化,泰然和矣。
\x平胃散\x 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苍术(米泔浸七日,五斤)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各三斤) 甘草(炙,三十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日三服。或水煎,每服五钱。
【集注】柯琴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
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上之卑监。培其卑者,而
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温缓而使之和,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
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
卑监耶?不审敦阜属燥,卑监属湿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
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
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浓朴色赤苦
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
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与张洁古取《金
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浓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
昧者以术为补而久服之,不思枳实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x枳术丸\x 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
白术(土蒸,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