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泥,入布袋中绞汁;其渣入臼,量加陈醋再捣,再予绞汁,其渣再加醋捣绞如前。将一、二、三次捣绞之汁,同入一砂锅中,慢火熬如流膏状,待冷封固。用时取毛笔蘸搽患部,日二三次。不论已破、未破,均可外搽,毫无痛苦。轻者二三星期即愈,重者不过一月而愈。此为余屡试屡效的经验方。

2.消串丹:白芍一两白术一两柴胡二钱蒲公英三钱茯苓五钱陈皮一钱附子一片甘草一钱天花粉三钱紫背天葵五钱上水煎服,八剂痰块渐消,又十剂尽化,又一月全愈。

愈后服六君子汤。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为消串神品,然非佐以芍药,则肝木不平;非助以苓、术,则脾胃不健,又何能攻痰破结者。惟有攻有补,又得附子之力引各药直捣中坚,所以能消风痰于旦夕耳。

3.转败丹:人参、当归各二两白术一两柴胡二钱白芍、金银花各三钱半夏五钱生甘草三钱水煎服,四剂,痰块在胸者尽消;又四剂,颈上溃烂者亦愈。将方减半,再服十剂,疮口尽平,不再发也。此方补多于消,而开郁寓其中,化痰存于内。

4.子龙丸:制甘遂、制大戟、白芥子(炒)各等分上药共研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分,淡姜汤送下,日三次。忌与甘草同服。

5.小金丹: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俱为细末乳香、没药(各去油)当归身(俱研末)各七钱半麝香三钱墨炭一钱二分上各研细末,混匀,用糯米一两二钱同上药末糊厚,千锤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250粒,每服一丸,陈酒送下,醉盖取汗。如流注将溃及溃久者,以10丸,做五日服完(一日二丸)。

6.犀黄丸: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均去油)各一两上药共研极细末,用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三钱送下。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

7.内消验方:土贝母、白芷各五钱共为细末,糖霜调陈酒,下三钱。重者三服愈。

8.消疬方:元参(蒸)川贝母(去心,蒸)牡蛎(火煅,醋淬)各四两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温开水送服,日二次。

年谱1900年11月20日,余无言先生诞生于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

原名余愚,字择民(一作“则民”),别署不平。

1905~1909年家中延请塾师课读文学基础读物及算术等。

1909~1911年先生去淮安县,在淮安高等小学插班读高小,高小毕业时正值逊清・宣统三年。

1911~1914年塾师教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4~1918年先生随其父余奉仙先生(“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攻习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嗡)《神农本草经》及临床各科医著,并为其父抄方二年。

在数年学习期间,尤为重视医圣张仲景经方的学习与运用,为民国时期成为“经方派”名家奠定了基础。

1918年是年秋,开始在阜宁县益林镇悬壶应诊。由于欧西医学东渐,在诊余之暇,亦选读部分西医临床医籍。

1920~1923年先生受当时医学界“衷中参西”的影响,去上海进一步学习西医内、外科,内科从学于俞风宾博士,外科受教于上海德籍名医维都富尔。在此期间,较为重视中西医学之沟通。

1923~1927年返回苏北故乡,继续行医。在诊疗方面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成绩卓著。在此期间并在故里主办阜宁县第三区小学,延请教师讲学,自任校长。

1927~1929年先生应聘担任当时国民政府顾祝同部某军第二师军医官,转战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治疗病员,以外、伤科病证为主。

1929~1930年1929年冬,先生辞去军职,到上海市定居开业,改名余无言,系取自孔子“予欲无言”之意(此名多用于著书立说和对外交流,行医数十年多用“余择明”作为诊所名)。

1930年3月,与张赞臣先生共同主编《世界医报》(每周出一期),力求在中西医学术沟通和诊疗中的取长补短方面多所致意。1930年秋,应包识生先生(当时任上海中国医学院院长)之请,担任该院外科学教授。

1931年除私人诊所外,又与张赞臣先生合组联合诊所,这可谓是上海市比较早期的中医联合诊所。

1932年由当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先生聘请先生担任该馆名誉理事,为改进中医工作出谋献策。

1934年中央国医馆增聘先生担任该馆编审委员会委员(编审委员会主席是陈无咎),负责起草中医“外科病名表式”,颁布全国中医界采用。在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会起草的临床各科病名表式中,先生的外科病名表式,颇受外界赞赏。是年,先生还编写、出版了《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和《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中国医药书店刊行)。总论以西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