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
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此言三脏之有气也。肝肾脾者。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也。脾虚浮似肺者。太阴之
为开也。肾小浮似脾者。少阴之为枢也。肝急沉散似肾。厥阴之为阖也。盖因气而见于脉。此皆工之所时乱。而不能知
其因也。然须从容得之。从容者。天之道也。天道者。阴阳之道也。五脏者。应地之五行也。此言天道而不论地之五行。
若夫以五脏之五行。而木火土参居于下。此童子之所知。又何问之有。闵士先曰。开于外故曰虚浮。枢在中故曰小浮。)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
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厥阴根起于大敦。其经气与督脉上会于巅顶而主筋。头痛筋挛。厥阴经气之
为病也。少阴根起于涌泉。为生气之原而主骨。骨重少气。少阴经气之为病也。太阴根起于隐白。与胃以膜相连。哕噫
腹满时惊。不嗜卧。太阴经气之为病也。是以脉浮。开脉也。弦者。枢脉也。石坚、阖脉也。雷公不解其因。故复问以
三脏之脉证。以知其比类于窈冥焉。)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此
言经脉之当求之于气也。夫从容者。气之谓也。三阴者。长女中女少女也。太阴为长女。故当求之于腑。腑阳而主开也。
少阴为少女。故当求之于经。经气内连脏腑。外络形身。主外内出入之枢也。厥阴处于两阴中之交尽。故为中女。是以
求之于脏。脏阴而主阖也。此因三阴之气。而见于证之头痛筋挛。脉之浮弦而石。故当求之于三阴气之开阖枢。若只论
其脉证。非从容之谓也。)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铄。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
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
行。不在法也。(此言三阴之气离则为三。合则为一。一者。精水之少阴也。夫三阳之气。合并于太阳者。天之阳也。是
以三阴之气。合并于少阴。少阴者。在下之精水也。盖合而为一阴一阳者。天之道也。离则为三阴三阳者。人之道也。
人道通于天道。皆可分而可合者也。八风菀热。人之阳气。行于上下四旁也。五脏消铄。传邪相受。谓五行之气。运于
天地之中。有相生而有胜克也。夫浮而弦者。此肾气之出于肝脾。而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肝脾之气。下归于肾。主
肾气内着也。太在泉之水。随气而营运于天表。是以怯然少气者。乃水道不行。故使形气之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
气之上逆于心肺也。此五脏之三阴。总归于一气。一气而复贯通于五脏者也。知天道之气交。阴阳之离合。而后能从容
中道。若言肝脾肾三脏俱行。不在阴阳离合之法也。闵士先曰。消铄、形容水火之偏盛。传邪相受、谓肾气之传于肝脾
心肺。肝脾之气。归着于肾。而肾受之也。莫子瑜曰。五脏之三阴。根起于肝肾脾。而合于手经之心肺。故先言五脏而
后言三脏。)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懈惰。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
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
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此承上文复申明肾之精水。贯乎地中。而上通于天也。夫地居
人之下。大气举之。无所凭根据。而水天运转于地之外。然复通贯于地之中。上与天气相交。而为云为雨。是以风胜则地
动。湿胜则地泥。于此有人者。言即于此肾脏。而有人病四肢懈惰诸证也。此何物者。言如此之病。当以何物比类也。
夫四肢懈惰。脾土病也。喘咳者。水气并于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粗工之所用砭石而病愈者。治在经脉
也。故子之所能。亦多知治经脉之法。若夫一脏之精气。贯通于中土。上乘于肺金。则子与此病之大义失之矣。是以圣
人之治病。循阴阳之法度。引物比类。譬以鸿飞。亦冲于天。盖鸿乃水鸟。或渐于干。或渐于陆。而冲于天。是鸿之有
序而渐进于上。犹在下之精水。通贯于地中。而上交于天。犹人之肾精。中贯于脾胃。而上合于肺也。故圣人察造化之
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仅守其经乎。玉师曰。太阳之寒水。与肾藏之精水。合则为一。行则分二道焉。太阳之水。
随天气而营运于地之外。乃津液随气行于肤表是也。故曰水道不行。形气消索。贯于中土而上交于心肺者。肾藏之精水
也。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者是也。)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
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