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按:王肯堂《医论》载《启东秘旨》说。“温热愈后,余邪往往归之于足,发热肿痛,不亟治则痛甚而死者多,至轻亦成残废;名曰截足风。今附验方于后:广胶一两,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绵纸或红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中,将糟捣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用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糟醋须三四倍于葱汁)”此方经顾晓澜实验,都有疗效,并补出一个内服药方。他说:“王木匠,年三十余,患温热二候,余用白虎汤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后药,而赴任务;七日发热恶寒,两足疼痛不能行。诊其脉洪大,而两尺濡细,知是温热余邪下注,已成截足风之危候;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导赤五苓散(以嫩桑枝五钱易桂枝,加淮牛膝三钱,鲜车前为引。)以清余热,仅三日而病如失。后治多人,皆获全瘳。”这里所说的“截足风”,与“脱脚伤寒”是同一症状,可以归纳在一起。内外方治,应予推展,以明确疗效。

  第九章・伤寒夹证

  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之外感证。以杂病二字。统括全体脏腑之内伤证。外感时病者。言其病从外受。非专指正伤寒也。内伤杂病者。言其病从内生。非但属虚损病也。

  伤寒最多夹证。其病内外夹发。较兼证尤为难治。凡伤寒用正治法。而其病不愈。或反加重者。必有所夹而致。或夹食。或夹痰。或夹饮。或夹血。或夹阴。或夹哮。或夹痞。或夹痛。或夹胀。或夹泻。

  或夹痢。或夹疝。或夹痨。或夹临经。或夹妊娠。或夹产后。必先辨明因证。刻意精别。用药庶无差误。

  故前哲善治伤寒者。其致力虽在杂病未研之先。而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临证不博者更不知也。其证约计十六。条治于后。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一节・夹食伤寒

  (一名伤寒夹食 或名停食感冒)

  【因】伤寒夹食。十常七八。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

  变证百出。

  【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剧则昏厥不语。舌苔白浓。或兼淡黄。或兼灰腻。

  【脉】左右俱紧盛有力。沉涩似伏者。食填膈上。仲景所谓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是也。右数而滑者。食积胃肠。仲景所谓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是也。紧如转索无常者。

  宿食中结。仲景所谓脉紧头痛有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治】先去外邪。春冬香苏葱豉汤。加生枳壳(一钱或钱半。)苦桔梗(八分。)夏秋藿香正气汤加枳桔。继除里实。在胃宜消。消导二陈汤主之。(生枳壳钱半、六和曲三钱、炒楂肉二钱、真川朴一钱、仙半夏二钱、广皮红一钱、焦苍术八分、童桑枝一两。)急则先用吐法。姜盐汤探吐最稳。

  (生姜末五分、拌炒食盐五钱、开水冲一汤碗、顿服后、以鸡毛掀其咽喉、于不透风处吐之。)在肠宜下。

  枳实导滞汤主之。不应。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若因冷食固结者。大黄必须姜炒。略加附子行经。庶免下利稀水之弊。总以舌干口燥。大便不通。手按胸胁脐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频转矢气。方是急下之证。

  前哲谓发表未除。不可攻里。上盛未除。不可下夺。真先后缓急之定例也。另有一种刚刚感冒风寒。

  而误食冷物。或先食冷物。而又感冒风寒。此冷物入于胃邪传于脾。而为寒中太阴之证。其证胸膈 满。

  腹胀闭塞。面目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脉沉细。或腹痛少神。治宜理中汤加青皮、陈皮。或枳实理中丸(即理中丸加枳实)及五积散之类。若误投巴霜急下。必愈不快。甚或吐利。一二日后。遂致不救。盖不知寒中太阴及损动胃气而成也。

  【秀按】古谚云。病从口入。故凡外感时证。夹食最多。不但正伤寒为然。如初起头痛身热。

  不论恶风恶寒恶热。即见胸前大热。颅胀腹满。按之痛。或呕逆。或泄利。或腹疼。皆是外感夹食之候。

  俞君先表后里。在胃则消。在肠则下。法固井然有条。即春冬主香苏葱豉。夏秋主藿香正气。二汤均加枳桔。理气疏滞。既不纯用升散表药。使宿食上逆。而成 胀不通之弊。又不混用消导里药。致引邪内陷。

  而成结胸下利之患。必俟表邪解散。或消或下。庶免引贼破家之虑。方法恰当。若四五日右脉滑数。苔白转黄。宿食化火也。法当清化。

  小陷胸合栀朴枳实汤。(全栝蒌四钱、半夏曲二钱、姜炒川连八分、焦山栀三钱、川朴、枳实各一钱。)口甜而腻。加苏佩兰。(钱半至二钱)腹满而痛。加酒炒延胡。(一钱至钱半。)痛甚便秘。加青木香(六分。)酒炒生川军(钱半至三钱。)若因误下而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