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将医药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 术,亦当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责量其症也。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六节・滋补剂

  清燥养营汤 滋阴润燥法 俞氏经验方 载吴又可《温疫论》鲜生地(五钱至八钱) 知母(三钱) 归身(一钱) 新会皮(钱半) 生白芍(二钱至三钱)

  花粉(三钱) 生甘草(八分) 梨汁(两瓢冲)

  【秀按】吴氏谓数下后。两目加涩。舌肉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重亡津液而阴亏也。故君以地、芍、归、甘。养营滋液。即臣以知母、花粉。生津润燥。佐以陈皮运气疏中。防清滋诸药碍胃滞气也。使以梨汁。味甘而鲜。性凉质润。醒胃气以速增津液也。此为滋营养液。润燥清气之良方。

  阿胶黄连汤 滋阴清火法 俞氏经验方 从仲景方加味陈阿胶(钱半烊冲) 生白芍(二钱) 小川连(六分蜜炙) 鲜生地(六钱) 青子芩(一钱)

  鸡子黄(一枚)先煎代水。

  【秀按】手少阴心主血。中含热气。故《内经》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凡外邪挟火而动者。总属血热。

  其症心烦不寐。肌肤枯燥。神气衰弱。咽干溺短。故君以阿胶、生地。滋肾水而凉心血。(阿胶必须真陈、庶不碍胃、生地用鲜、庶不凝阴。)但少阴只有热气。能温血而不致灼血。若挟肝胆之相火。激动心热。轻则咽干心烦。欲寐而不能寐。重则上攻咽喉而为咽痛。下奔小肠而便脓血。故臣以白芍配芩连。酸苦泄肝以泻火。而心热乃平。白芍合生地。酸甘化阴以滋血。而心阴可复。妙在佐鸡子黄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气以滋心阴。此为润泽血枯。分解血热之良方。

  阿胶鸡子黄汤 滋阴熄风法 俞氏经验方陈阿胶(二钱烊冲) 生白芍(三钱) 石决明(五钱杵) 双钩藤(二钱) 大生地(四钱) 清炙草(六分) 生牡蛎(四钱杵) 络石藤(三钱) 茯神木(四钱) 鸡子黄(二枚) 先煎代水【秀按】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螈 。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路多见此症者。以热伤血液故也。方以阿胶,鸡子黄为君。取其血肉有情。

  液多质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风。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则酸甘化阴以柔肝。一则以木制木而熄风。然心血虚者。肝阳必亢。故佐以决明、牡蛎。介类潜阳。筋挛者络亦不舒。故使以钩藤、络石。通络舒筋也。此为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之良方。

  【廉勘】阿胶鸡子黄二味。昔吾老友赵君晴初。多所发明。试述其说曰。族孙诗卿妇患肝风症。周身筋脉拘挛。神志不昏。此肝风不直上巅脑而横窜筋脉者。余用阿胶、鸡子黄、生地、制首乌、女贞子、白芍、甘草、麦冬、茯神、牡蛎、木瓜、钩藤、络石、天仙藤、丝瓜络等。出入为治。八剂愈。病患自述病发时。身体如入罗网,内外筋脉牵绊拘紧。痛苦异常。服药后辄觉渐松。迨后不时举发。觉面上肌肉蠕动。即手足筋脉抽紧。

  疼痛难伸。只用鸡子黄两枚。煎汤代水。溶入阿胶三钱。服下当即痛缓。筋脉放宽。不服他药。旋发旋轻。两月后竟不复发。盖二味血肉有情。质重味浓。大能育阴熄风。增液润筋。故效验若斯。吴鞠通先生曰鸡子黄为定风珠。立有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二方。允推卓识。观此一则。足见俞与赵所见略同。宜乎后先辉映也。

  坎气潜龙汤 滋阴潜阳法 俞氏经验方净坎气(一条切寸) 青龙齿(三钱) 珍珠母(六钱杵) 生白芍(三钱) 大生地(四钱) 左牡蛎(六钱杵) 磁朱丸(四钱包煎) 东白薇(三钱)

  先用大熟地八钱。切丝。用开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药。

  【秀按】肾中真阳寄于命门。为生气之根。真阳如不归根。即发生龙雷之火。命门为精室之门。前通外肾。

  后通督脉。与肝肾冲任各有关系。冲隶于肝。任隶于肾。若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而上越。任阴不足。则冲气失纳而上冲。故仲景谓阴下竭。阳上厥。欲潜其阳以定厥。必先滋其阴以镇冲。故以坎气二地为君。坎气即初生脐带。一名命蒂。以其前通神阙。后通命门。最得先天之祖气。二地质重味浓。填精益髓。善滋后天之真阴。庶几阴平阳秘。龙雷之火。不致上升。况又臣以龙、牡、珠母。滋潜龙雷。佐以磁、朱。交济心肾。阳得所附。火安其位矣。妙在使以芍、薇。一为敛肝和阴所必要。一为纳冲滋任之要药。君佐合度。臣使咸宜。此为补肾滋任。镇肝纳冲之良方。然必右脉浮大。左脉细数。舌绛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