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略明此脉主何病?此舌主何病后?即当寻得其系
统。如∶舌苔白腻为表寒,黄为化热而渐入里,干黄为热盛于内,干黑即热极而津枯;
又如舌质淡红为正色,正红为热,深红为热深,绛为热甚,紫为热极。此其一。更须辨
其疑似,如∶脉迟而不流利则为涩,中有歇止则为结,浮大且软为虚;又如∶脉数而弦
急则为紧,流利则为滑,中有歇止则为促,来如豆粒则为动,来而过极则为疾。此其二
。前者能明,则逐日观其脉舌,可知病情传变之轻重;后者能明,则临诊观其脉舌,可
知病情之隐微显著。至于初临诊时,指下渺茫,舌苔变幻,不能确断病状;则唯一之法
,先事细询详问,听其所言,证以脉舌之象,自然能中肯綮。故内经曰∶
三伍合参,以决死生。又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非谓得其片段,即能尽诊断之能事
也。如病患言咳嗽,观其脉浮苔白,则为风寒;脉数苔黄,则为燥热;脉细数而舌质红
,则为阴虚;脉濡滑而苔浓腻,则为痰湿。于是疏之清之,养阴温化,无不攸利。”这
样的举例帮助,颇能从感性认识而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



<目录>第六章・伤寒脉舌

<篇名>第一节・诊法

属性:切脉时。男先诊左。女先诊右。以中指先按关部。(即手掌后高骨下、动脉应指处。
)次下前后二指。前指按寸口。后指按尺部。人长则疏排三指。人短则密排三指。人瘦
则肌肉薄。宜轻取。人肥则肌肉浓。宜重取。初排指于皮肤上。轻手诊之曰浮举。浮以
候神。凡脉浮举有力不劲疾者。为有神。浮举无力而涣散者。为无神。继乃排指于皮肤之
下。肌肉之间。略重诊之曰中寻。中以候胃。凡脉中候有力。应手中和而搏指者。为有
胃。中候虽有力。应手急劲而勒指者。为无胃。终则重指切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重手诊
之曰沉按。沉以候根。凡脉沉按有力有神。能应指而如按鼓上者。为有根。沉按无力
无神。不应指而如入灰中者。为无根。沉按寸口数大。两尺弦劲勒指者。亦为无根。沉
按寸口应指。两尺沉微欲绝者。尤为无根。以两尺为根中之根也。至证之阴阳寒热。在
沉按中区分。为予数十年历验之秘诀。总之脉以胃神根三字为最要。此诊寸关尺九候之
要诀。
【廉勘】昔吴草庐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脾脉。此肝脉
。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寸关尺。皆手太阴之一脉也。分其部位。
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出气之门户。故名气口。而
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故诊察脉位。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全在
临诊时一片灵机。又按英医合信氏曰。中国所分三部九候。实难凭信。盖周身脉管。皆
由心系总管而出。散布四肢百体。流行贯通。岂两手寸许之管。五脏六腑遂遍系于此耶。
且直通一贯。何以知三指分部。寸关尺必不紊耶。故谓一脉可验周身之病则可。谓某部
之脉。独决某经之病则不可。合二说而观之。手脉分寸关尺。按部可知其五内病所。却
是一疑问题。考总脉管由心左下房而出。直插上房。而上离二寸许。即回屈而下。变作
一拱。拱之上。歧为三大支。左二右一。离右支寸许。复歧为二。一由颈右达脑。一由
右肩达手。此即右手寸口脉之源也。其左二支。一由颈左达脑。一由左肩达手。此即左
手寸口脉之源也。周身皆有动脉。寸口独分三部之理由。惟唐容川解释。语尚明通。试
节述其说曰。脉为血脉。西医名为脉管。脉管之内。内经名营。脉管之外。皆其网膜。
内经名腠理。为卫气往来之所。故诊脉有单论脉管者。脉管只是一条。数则均数。迟
则均迟。细则均细。大则均大。皆是应心而动。故无三部之分。知此。则凡脉管中营分
所主者。如小、散、芤、涩、革、弱等脉理均可识矣。亦有单论气分者。气附脉行。脉
动而气亦应之。气升则脉浮。气降则脉沉。气盛则脉洪。气衰则脉微。皆是随气呈露
。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异。随气之部分。而异其强弱。所以有三部之别。知此。则
凡脉管外气分所主者。如弦、紧、滑、濡、牢、结等脉理均可识矣。总之辨脉能知气在
脉外。血在脉中。脉之动根于心。气之原生于肺。于仲景一切脉法。自然贯通。



<目录>第六章・伤寒脉舌

<篇名>第二节・崔真人四言脉诀

属性:脉为血府。气血之神。心机舒缩。逼令循行。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阴阳相贯。本
乎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循行。营壅卫败。气如橐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
。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脉之大会。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