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血实气虚也,

  脉浮而大者,气实血虚也。

  气热者,血未尝不奔逸,然清其气而血即平,若正入血分,则肿腐矣,但清其气无功也。

  气寒者,血未尝不凝滞,然温其气而血即通,若正入血分,则顽块矣,但温其气无功也,

  (七)故吾尝谓病之在经络也,有在气分,有在血分,其在脏府也,止可以在气分,而不可以在血分。

  (八)前人每言病在某藏某府血分者,仍指其经络言之也,或指其血为气累者也,果在血分,谓体坏而死矣。

  【四】左、右表里直解

  (一)王海藏曰:

  伤寒以左脉为表,右为里。

  杂病以右脉为气,左为里。

  予初诊不尽验,心以为此特一法耳,固不可拘也,近二年来,深察病情脉象,有可得而言者凡:

  一六

  外感风寒湿之邪:

  一、深者:皆系左脉沉细于右,

  二、浅者:但两手浮弦,或右关前浮弦而已。

  外感暑热之邪:

  一、深者:皆系左脉弱散于右浅者,但两手浮滑,或右关前浮大而已。

  (二)

  温病之由于伏气内发者,前人皆以右大于左为词,谓邪从中道,胃气郁浊之故,

  以吾历诊春温、冬温、喉痧疫疹诸症,凡:

  一、右大于左,而左脉不甚细弱者,真阴未损,冶之易愈。

  二、若左脉沉细而数,断续不匀,真阴已竭,十难救一,

  三、是当以左小于右,定正气之成败;

  四、不当专以右大于左,定邪气之微甚也。

  (三)又诊夏行秋令时疫,有所谓瘪螺痧者:

  其证先见头痛心嘈,四肢麻冷,螺纹陷下,或吐或泻,旋即昏厥,

  重者即死,

  轻者,醒后越一二日而死,醒后心中烦闷,其苦难言,而神识清明,额汗不止,其脉皆两手沉细,短伏关后,而左手尤甚。

  此天行肃杀之气,伤其心肝生阳之气,亦由其人生阳之本虚也,

  (四)又诊:

  水肿之人阴邪极盛,亦莫不左沉脉小于右。

  此外一切大病久病,邪气深入者,莫非左陷于右。

  元气亏甚者,亦莫非左弱于右,其将愈也。

  则又右脉先盛,左脉后复,必待左脉复盛,乃为元根充固。其病可无虑反复矣病气轻浅,左脉决不受伤,

  惟症瘕积聚,其病虽深,必随其经络之部位,而见于,不能拘于此例耳。

  (五)由此观之,

  左里右表者,百病之通诊,伤寒岂能独异耶!

  故吾以左脉察邪气之浅深,即以左脉察元气之虚实,其脉象须各因病,而定不得专以大小二字赅之,

  寒邪以细而急为甚。

  热邪以薄而散为甚。

  阴虚以浮虚而短为甚。

  阳虚以沉细而短为甚。

  其败也,总归于躁疾散断,全无神力而已矣。

  (六)海藏之劈分伤寒杂病者,彼盖以杂病为劳倦内伤也,由气分渐伤入血分,血伤而左脉败矣,故左为里也,寒为阴邪,先伤于阳,内传胃实,而右脉大矣,故右为里也,殊不知阳明胃实证,乃阳气之内郁,而盛有撑邪外出之机,不得谓之寒邪内陷,寒邪内陷者,少阴厥阴之寒证是也,是扔当在左手矣。

  (七)大凡病之始生也:

  属阳虚与寒甚者,左脉常沉小于右。

  属阴虚与热甚者,右脉常浮大于左。

  若沉小之极,而右脉亦陷,则胃阳绝矣。

  浮大之极,而左脉亦散,则肾气绝矣。

  故喉痧之死脉,皆右关与左脉,同其短数。

  瘪螺痧之治脉,皆右关缓滑有力,左脉虽伏,而不至散断者也。

  左脉重尺,右脉重关。

  (八)『盛启东』以

  新病之死生,主乎右手之关脉,

  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关尺。

  义正如此,此皆取其偏重者言之也。

  (九)若夫邪气之猝至,虽两手脉伏,尚不为凶。病久邪杂,阴阳藏府俱困者,但一部脉坏,即为不吉,是又在于圆机应变者。

  【五】说神

  (一)脉贵有神,由来旧矣,其说约有数端:

  一曰应指有力也

  一曰来去从容也

  一曰来去如一也(亦曰阴阳俱停,阴阳同等)

  一曰形体柔和也

  四者固俱本圣经,而有皆似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