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于指下之象,指下之象,更无一合于纸上之象矣,开卷了然,临诊茫然,是何为者,

  况微甚有因兼独而分,兼独每因微甚而见,故:

  宽而兼厚,以实兼实,是甚实也,

  薄而兼窄,以虚兼虚,是甚虚也。

  厚而兼窄,是微实也。

  薄而兼宽,是微虚也。

  更有大谬之语,难为人道者,厚而兼薄也。宽而兼窄也,粗而兼细也,滑而兼嬉玻长而兼短也,浮而兼沉也,迟而兼数也,于万万相反之事,而忽并于三指之下,此叉何说以处之,曰此必有一微一甚也,此必一见于形,一见于势也,亦有相间而迭呈者,即难经所谓阳中伏阴,阴中伏阳也,故常有于绵软之中,忽夹一至,挺互指下,

  如弦之象,此:

  有因气逆上冲,

  有因气郁猝发,

  有因气脱不返,宜察其脉之神而决之,此即来大时小,来小时火之类

  又常有于迟缓之中,忽夹一至躁疾,上驰如射,此亦有:

  郁气之猝发,21

  或伏热之乍升,

  宜察其脉之沉分而参之,

  脉经曰:尺脉上应寸,时如驰,半日死。此又气之脱也,

  若沉分大而有神,只是气滞热伏耳,总之讲脉学者,先求脉在人身,为何等物,再将脉象之纲领条目,从自心中一一为之分析,不必倚傍旧说,而自推见本原,如位也数也,形也势也,此纲领也,

  位之在寸在尺在浮在沉也,

  数之为迟谓数为疏为密也,

  形之长短广狭厚薄粗细软硬坚松也,

  势之强弱高深也,此条目也,

  于此各推求其所以然之故,了然心中,然后彼此参互,如微甚兼独之迭见者,亦皆有以得其变化之本,临诊自有条理,不致眩惑,大凡人之病也,邪甚脉甚,邪微脉微,不待言矣,而且两邪合病,则两脉并见,三邪合病,则三脉并见。

  如仲景论脉诸文,所谓:

  脉弦而大,弦则为寒,大则为虚。

  脉浮而紧,浮为卫气实,紧为荣中寒,22

  是皆分析各脉之主证。而后合讧主病之正脉,故学者总须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分者苟能剖析微芒,则其合者,特分者为之参错耳,若起手不知探原,拘泥文字,逐末忘本,即将脉名增为百数,亦不足以尽天下之变矣,恐终身无见真之日也。

  23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附人迎气口本义)

  难经首章,汲汲发明独取寸口之义者,以其法奇而旨奥也,寸口赅寸关尺三部言,其义本于内经经脉别论,第别诊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平,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自首至尾,脉管之体无曲屈,无大小,嘘发之气,适得其匀,故曰气归于权衡,而又得程途远近之适中,故曰权衡以平也,

  难经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全,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心为百脉之根源,肺为宗气之蠹钥,故曰脉之大会。

  自首至尾,无中途歧出以分其气,无他脉来会,以搀其气,完而不偏,纯而不杂,故曰手太阴之所终始也。

  他部动脉,虽亦发源心肺,而或已贯他脏他府而来,或已分他经他络而去,气有偏至,故弗取之,分寸关尺者,经藏居上,其气前,至故诊于关前,经藏居下,其气后至,故诊于关后,

  内经曰: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疾,手足之经且然,况部位之高下乎,分左右者,心居中,而血发于左,肝居右,而气嘘于左,肺叶右大,脾即甜肉,右端亦大,故皆气行于右也,近日西人,以此脉为心肺之专,不能分诊五脏六府,圣人正以此脉得心肺之全,乃可偏诊五脏六府,妙识精微,下愚岂容轻议。

  【二】三关脉体通考

  (一)世谓寸口,正取无脉,覆手取之而得者,谓之反关脉。

  (二)近武进费伯雄,又有斜飞脉之说。

  (三)张石顽曰: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

  有一手反关者,

  有两手反关者,

  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

  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

  有六部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

  有诸部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

  所谓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外斜脉也。

  所谓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内斜脉也。

  所谓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似反关而非反关也,谓之臂外脉。

  盖诸处本有细络,与手太阴脉通,而手太阴之正管,实由寸部透于反背,出于阳溪,趋于合谷,正管有阻,其气不能直达,则散溢诸络,迂道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