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有余。则侮所不胜。而乘其所胜。如木气有余。则反侮金。而乘脾土之类是也。)至而不至。
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气不足。则己所胜者无所畏而妄行。生己者遇妄行之
克而受病。己所不胜者乘之而贼薄我。如木不足不能制土。土无所畏而妄行。生我之水。被土凌而生病。己所不胜之金
乘之而薄我也。)(六节脏象论)
【素】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邪气感人。皆以胜相凌。如木病由金胜。土病由木胜之类。)至其所生而愈。
(己所生者。如肝病愈于夏。心病愈于长夏之类。)至其所不胜而甚。(克己者。如肝病甚于秋。心病甚于冬之类。)至其
所生而持。(生己者。如肝病持于冬。心病持于春之类。)自得其位而起。(逢己之旺。如肝病起于春。心病起于夏之类。)
必先定五脏之脉。(如弦钩 毛石之类。)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皆以生克为断。)(脏气法时论)
【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必先明于阴阳。
凡人之脏腑气血。气之风寒暑湿。病之表里上下。脉之迟数浮沉。药之温平寒热。皆不外阴阳二义。)故积阳为天。积阴
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脏。(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脏。新校正云。干阳也。位戌亥。
九月十月。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无阳杀之理哉。)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理。极则变生。即
大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音真。)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阴阳相反。清浊易位。则为逆。顺则为从矣。)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
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相交。云行雨施。而后能化生万物。以人言之。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是地气上为云也。肺行下降之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是天气下为雨也。六微旨大论云。升而已
降。降者谓天。是云出天气也。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是雨出地气也。此皆上下相输应也。故互言之。)故清阳出上窍。
(耳目口鼻。)浊阴出下窍。(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阳主外。)浊阴走五脏。(阴主内。)清阳实四肢。(四肢为诸阳
之本。)浊阴归六腑。(传化五谷。)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
化。(王注。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
精生。味和形长。)化生精。气生形。(神能生精。气能生形。)味伤形。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
便是火。故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便溺。)阳气出上窍。(精神。)味浓者为阴。薄
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纯阴下降。故能泻火。)薄则通。(薄但通利。不至大泄。)气薄则发
泄。(能发汗升散。)浓则发热。(气浓纯阳。能补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已必衰。少已则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即气也。火壮则能耗散元气。故曰壮火食气。少火则能生长元气。故曰气食少火。
盖人身赖此火以有生。亦因此火而致病。但可使之和平。而不可使之亢盛。以亢则必致害耳。马注乃以此段解作药味。
反訾王注为不明。引东垣用药法象以实之。而曰用气味太浓之药。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是桂
附永无可用之期也。有是理乎。叛经背道。贻误后学。不可不辨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处加气味
二字别之。则上文专言气而不言味可知矣。安得以壮火属之药味乎。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则反。)寒伤形。(寒由形感。)热伤气。(热
则气泄。亦犹壮火食气之义。)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眩
运搐搦。热胜则肿。(痈疡痤 。)燥胜则干。(津液枯涸。皮肤皴揭。)寒胜则浮。(寒变为热。神气乃浮。)湿胜则濡泻。
(土不能防水。而水反侮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外感五邪。水寒。火暑。金燥。土湿。
木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伤五邪。心喜。肝怒。肺悲。脾忧。肾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
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气上行。能满溢于经络。而令神气离形。)喜怒不节。(内伤。)寒暑过度。
(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