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清热泻火。
(2)兼有表证、里证及肿痛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药力轻不能胜重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治喉中疼痛较重,除痰排脓之方.,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有热之喉痛,即晚间喉中干痛较甚,且无表证者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清热消肿之方。
(4)半夏散及汤: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脉四逆汤: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热之方。
(6)三黄汤:此治火盛红肿喉痛之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方义]
此系消胀散寒、降逆补虚,治脾胃虚寒腹胀之方。
[主治]
伤寒发汗后,表证已解。脾胃之阳气被伤,气滞不通,形成腹部胀满之证。但必须具有喜按、喜温,或兼痰涎,或兼呕逆,脉象虚弱等。
[药品]
厚朴一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二钱 炙甘草一钱至一钱半 人参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或另煎人参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生姜散寒,半夏降逆止呕,炙草、人参补虚。
按:厚朴同人参治虚胀最效。
[禁忌证]
腹胀拒按、脉有力者忌之,此系实证,宜泻不宜补。喜冷者也忌之,此系热证,一宜凉不宜温。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承气汤:此治汗后腹胀拒按的实热证之方。
(2)理中汤:此治太阴病腹胀满兼吐泻的虚寒证之方。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及阳明在经邪热之方.
按:诸家多有认为此方是吐剂者,经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主治]
热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侬,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但必须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按:此证汗下后发现者最多,未经汗下者也有,即所谓阳明在经之邪热也.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旧日煎法,先煎栀子,后人豆豉,经过实验,同煎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即可。
[用药大意]
栀子清里热,豆豉解表热。
[加减法]
(1)少气者加甘草(即栀子甘草豉汤)。
(2)呕者加生姜(即栀子生姜豉汤)。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d子干姜汤)。
(4)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即栀子厚朴汤)。
(5)劳复、食复者,加枳实,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即枳实栀子豉汤)。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须配以干姜。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下利之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兼补中气之方。
[主治]
心中懊依,虚烦不眠,兼气不足等证。
按:此系热邪伤气之轻证,如气伤较甚,体倦脉虚者,可酌加人参补气之品;若热邪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热之药。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甘草补中气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对少气的治法,清热、补中都有一定价值,用时宜斟酌。我的经验,生用较多。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豉汤:此治心烦不眠、表里虚热之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方义]
此清热止呕之方。
[主治]
心烦不眠,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现象。
按:“寒热夹杂”如心烦属热,呕而不喜冷属寒。
[药品]
栀子二至四钱 生姜一至三钱 豆豉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以清表里之虚热,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按:“呕”指恶心欲呕一类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此由于胃中寒气上逆所致。生姜温胃散寒,为治呕圣药,用时当辨清寒热,斟酌使用。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喜冷者,也不可用。因前者系寒邪较重,后者系单纯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单纯清热,治心烦不眠之方。
(2)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大便溏泻,寒热夹杂,寒邪较重之方。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方义]
此清解胸膈之热兼疏肠胃之滞的方剂。
[主治]
心烦腹满。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及喜冷的热证现象。
按:腹满不拒按者不宜用枳朴,不喜冷者不宜用栀子。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