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脉细沉数:细为血虚,沉为在里,数与沉细并见为血虚有热之里证。
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凡有表证者,或表寒直中阴经者,或表里证相兼者,这样或多或少均有发汗之法;凡是里证,不论虚寒虚热,均无发汗之道理,所以说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评按]
仲景52节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见数脉并不忌汗,但数而浮,病在表者,方可汗之。若数而沉细,病在里者,绝没有发汗之必要。因为本节是从表里上着眼。而不是从寒热上着眼。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解说]
脉微:为阳气虚。
尺脉弱涩:为阴血少。
[评按]
真正的少阴病,在伤寒多是真阳虚,在温病便多是真阴虚.根本没有使用汗下的治法。麻黄附子二方是兼太阳之证。三承气汤证是阳极似阴的类似证,都不是纯粹的少阴证,决不可援以为例,以混淆少阴病的治法。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解说]
脉紧:是里寒证的脉象。
自下利:好像病势由寒转虚形成下焦虚脱之证。
脉暴微,紧反去:也好像是由寒转虚的脉象。
手足温,虽烦:只有这两种症状才是阳气回、阴寒退的主要现象。
[评按]
少阴虚寒之证能否治愈,主要以阳气之复与不复,阴寒之退与不退为标准。本节如果根据前三症来看根本没有自愈的希望,只有加上后二证才是阳回阴退的具体表现,才是病愈的真正标准。但“必自愈”三字,我认为不应该把它肯定起来,不用药等待自愈,仍应该根据症状作适当的处理,方不致误犯功败垂成之戒。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解说]
下利:是少阴病阳虚证。
利自止:有两种机制,一是阳气来复,一是阴尽阳绝。前者乎足温暖,后者手足厥冷。本节之利自止是属于前者,所以手足温。
恶寒而蜷卧:蜷卧是四肢蜷曲而卧,是恶寒较甚的表现。
[评按]
本节可治之机也是阳气较胜之故。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解说]
恶寒而蜷:是阳虚阴盛之证。
时自烦,欲去衣被:是阳气有来复之机。
[评按]
本病可治的关键也是阳气有来复之机的缘故。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评按]
本节只言阳寸微,阴尺浮,并无其他症状,试问根据什么认为是少阴中风?病名尚不能肯定,又如何知道欲愈之脉?
编者按:上述评按是李老用红笔圈改后的字样。第一稿“病名”云云作“少阴中风有轻有重,难道任何中风这种脉象都是欲愈之脉?注家随文敷衍,有什么用处?”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评按]
六经欲愈的时间,只可作为服药时的有利条件,就是在这个时间前3小时把药服下去,可能增加一些治愈的希望。但真正的效果究竟还在药之对证与否,时间是不能肯定的。、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解说]
少阴病吐利:是阴盛阳虚的寒证。
f足不逆冷,反发热者:是阳回阴退之热证,所以这两种症状并见绝不是死证。
脉不至:是吐泻交作之时,正气暴虚,脉象一时不能接续(急性霍乱证者经常发现)。
灸少阴七壮:即少阴经之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七壮即艾炷七个以通阳复脉。
[评按]
本证内服温药外用灸法并行不悖,很有好处。陶氏用好酒姜汁半盏内服法也可试用。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解说]
少阴病:此病应当脉微细数。
一身手足尽热:是少阴心经血虚有热。
热在膀胱:足心热由小肠而及于膀胱也。
便血:指小便血,这也是热伤阴络之证。
[评按]
过去书多多有寒邪变热之说,根据实践,除伤寒阳明@一方面由于患者素有内热,一方面由于伤了津液,这样是可能寒化为热的,至于少阴寒证主要由于阳虚所致,纵有发热之证,不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假热,便是开始时期的太阳兼证,而真正阴寒变为阳热之证,从来没遇过。可能我的经验不多,也未可知,希望全国前辈多多指教为盼。
至于治疗之法,柯氏所用之黄连阿胶汤最宜,但苦燥之药应当少用,因为此证多属于阴虚之热,如果是真正实热,绝不可以少阴名之。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解说]
但厥无汗:少阴病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厥冷,更不能蒸发津液而为汗,故无汗。这是少阴病的正常现象。
而强发之: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