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有以下几种:
].附子:补命门之火。
2.乌头:补命门之火。
3.仙茅:入命门补火助阳,暖精散寒除痹。若相火炽盛者反致助火为害。
4.胡芦巴:入肾补命门之火,壮元阳,暖丹田。补火须兼附子、硫黄、茴香、吴萸等药同用。相火盛、心血虚者忌用.
5.淫羊藿:入肾、肝,补命火,逐冷散风。
6.蛇床子:入肾补命火。下部有热者忌之。
7.肉桂:入命门与肝,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凡属肝郁克土而无火者用之最妙,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原。精虚血少,肝盛火起者忌之。
8.沉香:补火降气,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阴虚火旺者忌用。
9.硫黄:大补命门相火,虚火上浮、阳被阴格者服无不效。
10.阳起石:补火散寒,温暖命门。
11.钟乳石:入肺肾,温肺壮阳,下乳。阴虚有热者忌之,不可久服多用,恐伤人气。
12.鹿茸:补肾阳,生精血,强筋健骨。
13.虾:补火助风动气。阴虚火动者忌之。
14.蛤蚧:补命门相火,温肺火,治喘乏。
15.雄蚕蛾:入命门,补肾阳,起阳痿。阴虚火盛者忌之,误用则阴愈竭,火愈旺。 三、验案二则 案一 赵某,男,30岁。门诊号:51167。 1962年4月6日初诊:头晕目眩,脱发,腰痛,午后烦热,喜冷饮,大便干。证属肾阴虚之虚火上炎。治宜补火,具体而言宜滋阴降火。处方:
六味地黄丸10丸 杭菊花30克
每次杭菊3克,煎水冲服六味地黄丸1丸。每日早晚各1丸。连服半月而愈。
按:本案以肾阴虚、虚火上炎为主,同时兼有肝阴虚,肝火上炎。六味地黄丸虽云专补肾阴,实则肝、脾之阴兼顾,其中山萸肉重在养肝阴,丹皮又重在清泻肝火。另加菊花清肝明目,与丹皮配伍可平肝火,止眩晕。另外,用单味药煎汤送服丸药之用药方法,也反映了李老不拘成方应用之定式,灵活配伍的特点。
案二 朱某,女,30岁。门诊号:23005。
]959年6月12日初诊:头晕,脱发,手足心灼热,月经期加重。于经期过后5日就诊,苔薄白,脉细数。证属阴亏血虚之虚火。治宜补火,滋阴补血以降火。处方:
杭菊花9克 天麻4.5克 生白芍9克 生地9克 当归7.5克 川芎4。5克 丹皮6克 地骨皮6克 知母4.5克 黄柏3克
二诊:服上方2剂,头晕、手足心热明显减轻。继服上方4剂而愈。
按:本案属于阴血亏虚、阴虚火旺之证,故以四物补其阴血之不足,丹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退虚热,辅以杭菊花、天麻辛润而不燥,平肝熄风以治头晕。


虫证辨
虫证系由寄生于人体内的各种虫类所引起的证候。历代文献对虫证的记载较为详实,分类亦较为复杂,许多医学文献有“九虫”或“诸虫”等记载。但临床辨治虫证,首先应该掌握各种虫证所具有的带共性的一般症状,即: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白斑,或见赤丝,^齿,腹痛,胃中嘈杂时作时止,痛而能食,或肠中虫形或聚或散,起伏无常,或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乍大乍小或见洪大。
具体到各种虫证,尚有其特殊表现,需加以细辨。如肌肉消瘦,目睛无光,肚大青筋,这是小儿虫证日久失治而成的疳痨、疳积的证候;耳鼻作痒,鼻下有黑气,唇内侧有红白点,吐涎,心痛发作有时,静而时烦,这是蛔虫的症状;肛门作痒,是蛲虫的症状;便下白色节片,或阴道作痒,是绦虫的见症;大便有虫卵,嗜食异物,如米、纸、茶叶、泥土、炭、煤油等,是钩虫、蛔虫所共有的症状。身痛有寒热,眼中赤壅,恐怖,是虫在肝的症状;心中烦躁,舌燥,是虫在心的症状;四肢肿急,泄泻频频,是虫在脾的症状;咳嗽气喘,是虫在肺的症状;腰酸腿软,耳鸣,是虫在肾的症状;胃脘绞痛,呕吐涎沫,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是虫在胃的症状;肠腹部绞痛,面有白点如蟹爪纹,是虫在肠的症状;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是狐惑病的症状。诸虫不同,尤当明辨之。大黄附子汤治愈胆道蛔虫症医案一则
李老认为,胆道蛔虫症类属于中医的蛔厥虫注痛。其治法有二:一,杀虫,此法如乌梅丸;二,改变虫痛环境,如甘草粉蜜汤、米醋等。临床所见胆道蛔虫病,以寒热夹杂证中的寒多热少证较多见,因此可以根据其病机重新处方,如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温病条辨》云:“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而临床用于胆道蛔虫症往往比乌梅丸效果为优。例如:李某。女,75岁,右胁下绞痛阵发性加剧,偶呕吐,并曾于数天前吐出蛔虫1条。此次发病以后,虽用乌梅丸改汤剂服4剂无明显效果,急予大黄4.5克,附子9克,细辛4.5克,1剂而痛止,并便出蛔虫2条。


崩漏四证 寒热虚瘀
夹杂难识 宜取腹脉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