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急,或手足痛有定处,痛无歇止,或从上病及于下,或从下病及于上,有的似诸痹之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不定,也有的或两手或两足或半身偏废不仁不用,状似中风,但口眼不歪斜而身有疼痛也。
[治法]益气和营。祛邪通痹。
[方剂]
(1)心悟蠲痹汤加桂枝、白术、狗脊、薏米:主治浑身痹痛,周身挛痛麻木并作者。
(2)太原舒筋散:主治妇女产后而发周痹者。
12.胞痹
[释名]胞痹是指痹病日久发展到膀胱之腑而以少腹、膀胱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痹证。
[主症]少腹手按之其痛如沃汤之状,小便秘涩,鼻流清涕.
[治法]温阳利水。
[方剂]
附子五苓散:主治胞痹而阳虚者。
13.肠痹
[释名]肠痹是指痹病日久不已,发展到大小肠,以大小肠病症为特征的一种痹证。
[主症]喜饮水,便秘,泻则不胀,不泻则胀。
[治法]利尿健脾。
[方剂]
五苓散加苍术:温阳利水,燥湿健脾,治肠痹而阳虚水湿泛溢者。
14.心痹
[释名]心痹是由于脉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而致的内脏痹证。
[主症]心烦,心悸,心痛,暴上气而喘,有时则恐,咽干噫气。
[诊断]以本病的主症为主,再参合病史是否曾有脉痹.血管变色,则不难诊断。
[治法]养心祛邪,活血通脉。
[方剂]
(1)三痹汤:主治心痹而气血虚者。
(2)独活寄生汤:本方即三痹汤去黄芪、续断,加桑寄生而成。为治痹证日久人脏,补血祛邪之方,可用于心痹正虚邪实者。
(3)加味五痹汤:五痹汤加远志、茯神、麦冬、犀角,倍白芍。主治心痹而正虚者。
李老认为,上述三方均为补正祛邪之剂,可用于心痹。三方区别在于三痹汤药力较大,寄生汤次之,五痹汤又次之.用时对证选择可也,如在用量上加以注意则更为确当。
15.肝痹
[释名]肝痹是因筋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内犯于肝而成的一种内脏痹证。
[主症]喜饮,小便数多,夜卧则惊,太息。
[诊断]本病诊断不难,根据主症,再结合病史曾有筋痹(即筋挛关节屈伸不利之症状)即是。
[治法]扶正祛邪。
[方剂]
(1)三痹汤:补正祛邪,可用于肝痹之重症者。
(2)独活寄生汤:补正祛邪,可用于肝痹。
(3)加味五痹汤:五痹汤加酸枣仁、柴胡,倍白芍。治肝痹而肝郁、夜寐不宁者。
16.脾痹
[释名]脾痹是因肌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而形成的一种内脏痹证。
[主症]呕涎,心下痞硬,四肢懈惰。
[诊断]此病诊断不难,首先根据本病的主症,再参合以前曾否有过肌痹的肌肉麻木、不知痛痒等症状即可确诊。
[治法]以补正为主,斟酌加入祛邪之品。
[方剂]
(直)三痹汤。
(2)独活寄生汤。
(3)加味五痹汤:五痹汤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倍白术。
以上三方均以补正祛邪为主,其中三痹汤药力较大,寄生次之。五痹汤又次之。用时随证之轻重取去可也。
17.肺痹
[释名]肺痹是由皮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而形成的一种内脏痹证。
[主症]心烦,胸满,气喘,咳嗽,呕吐。
[诊断]本病诊断不难,根据本病的主症,再参合病史是否曾有皮肤麻木等皮痹症状即可确诊。
[治法]因属久病,仍以补正祛邪为主。
[方剂]
(直)三痹汤。
(2)独活寄生汤。
(3)加味五痹汤:五痹扬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黄。
以上三方都以补正祛邪为主,三痹汤药力较大,寄生汤次之。五痹汤又次之,用时据具体症状加以选择可也。
18.肾痹
[释名]肾痹是指骨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而形成的一种内脏痹证。
[主症]腹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诊断]根据主症即可确定,参合病史曾有骨痹症状则更为准确。
[治法]补正祛邪。
[方剂]
(1)三痹汤。
(2)独活寄生汤。
(3)加味五痹汤:五痹汤加独活、官桂、杜仲、牛膝、黄芪、萆\,倍白芍。
以上三方都是补正祛邪之剂,三痹汤药力较大,独活寄生汤次之,五痹汤又次之。用时如能根据症状适当地加以裁剪则更好。


神昏辨治
神昏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证候之一。表现以神志不清、昏不知人为特征。但其具体病因、病机、临床见症较为复杂,当予细辨。神昏之属于阳明者,大渴,舌黄干燥,壮热,脉洪大,为白虎汤证。如舌黄干,腹满拒按,脉沉实而有力者,为承气汤证。若少阴病之神昏,特点为沉沉欲寐,郑声,舌润无苔,脉沉微,多兼厥冷,有兼热者,多属阴盛格阳,为病之后期多出现,如夹痰湿,舌苔腻,小便不利,属真武汤证,否则属四逆汤证(又,初期之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