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客於肠胃,厥逆上出者;亦有肝胜於脾,风痰羁绊脾胃间,脉弱而吐食者。俱为食痹证(宜茯苓半夏汤、麦天汤。)吐酸一证,皆由胃湿郁而生,热从木化,而为酸味,法宜清之(宜调气平胃散;)若久而不化,必至木盛土衰,经云,木欲实,辛当平之,辛为肺金之味,故辛可胜酸,金克木也,辛则必热,辛以制肝实,热以扶胃衰;若浊气不降,但以寒药投之,非其治矣;而或有宿食滞於胃 ,以致吐酸者(宜苍、朴、陈、甘;)或有停饮积於胸中,以致吐酸者(宜苍、半、陈、苓。)呕苦水则由邪在胆,胆上乘胃,故逆而吐胆汁,以致所呕为苦水也(宜吴萸、黄连、乾姜、茯苓、黄芩。)呕清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为水逆(宜神 Y、五苓散。)吐涎沫则以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生姜,或以半夏、乾姜等分为末。)吐脓,仲景云,呕家虽有痈脓,不必治,脓尽自愈(或用地黄丸煎汤服。)吐蛔则为胃中冷,大凡蛔见苦则安,见椒则伏,见酸则不能咬也,另详诸虫条(宜理中汤加槟榔、黄连、川椒、乌梅。)然而呕吐又有总治之法(宜白豆蔻汤。)

  【脉 法】 仲景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以过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经》曰:寸口脉数,其人即吐。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呕吐。又阳脉紧,阴脉数,其人食已即吐。又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又脉紧而涩,其病难治。又脉弦者,虚也,胃气无饮,朝食暮吐。 《回春》曰:呕吐无他,寸紧滑数,微数血虚,单浮胃薄,芤则有瘀,最忌涩弱。

  【呕吐证治】 仲景曰:呕家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逆之故也。又曰:呕吐宜服薤白粥。丹溪曰: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者,有寒气郁於胃口者,有食滞心肺之分,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医鉴》曰:呕家圣药是生姜,《千金》之说信矣,然气逆作呕生姜散之,痰水作呕半夏逐之,生姜於寒证最佳,若遇热呕不可无乌梅也。

  【吐病有三】 易老曰:吐有三因,乃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吐皆从於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於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脉浮而弦,其证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木香、槟榔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於寒,地道也,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小便清利,大便闭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去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府闭结而自安也。中焦去积,宜紫沉丸。

  【呕吐哕宜通大便】 《直指》曰:阳明之气,下行则顺,今逆而上行,谨不可泄,固也。然呕吐者,每每大便闭结,上下壅遏,气不流行,当思有以利导之。 东垣曰:阴虚,邪气上逆,窒塞呕哕,不足之证也。此地道不通,当用生地、当归、桃仁、红花,兼用甘草,少加大黄、芒硝,以通其秘,大便利,呕吐哕自止矣。

  【呕吐哕不治证】 《脉经》曰:呕吐脉弱,小便自利,身微热而厥者,虚极难治。 《入门》曰:凡吐如青菜汁者死,此是乍然呕吐,非反胃比也。

  【伤食呕吐导引】 《保生秘要》曰:按寅卯辰时,空心披衣起床,正身直立,双手用力拿两肘膊,脚尖着地,脚跟双悬,起倒力舂二九之数,醉饱勿行,恐伤脏腑。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先呼浊,次吸清,归脐闭目,存心下丹田半晌,运脐自安然。治呕吐哕方二十七 橘红汤 乾呕 橘红一味,不拘 多少,煎服。 栀子竹茹汤 胃热 山栀三钱 陈皮二钱 竹茹钱半 加姜汁。 生姜橘皮汤 厥冷 生姜八两 橘皮四两 水七盏,煎三盏,逐渐微温呷下。 生姜半夏汤 上 吐 半夏 生姜各三钱 此即小半夏汤。 理中汤 下 吐 人叁 白术 甘草 生姜 二陈汤 挟热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麦冬汤 气滞 麦冬 芦根 人叁 竹茹 陈皮 白术 茯苓 甘草 玉竹 生姜 桔枳汤 暴吐 桔梗 枳壳 陈皮 厚朴 木香 或加大黄利之。 左金丸 肝火 黄连 吴萸等分粥丸,白术陈皮汤下。 调气平胃散 吐酸 木香 檀香 砂仁 蔻仁 乌药 厚朴 陈皮各一钱苍 藿香钱二分 甘草五分 平胃散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五苓散 呕清水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 六君子汤 涎沫 人叁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