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不举,精气外泻,扰动不安,当壮水以制之,药宜麦味地黄丸、肾气丸、滋肾丸、 封髓丹之属,大忌扶阳抑阴之品。冬至阴极,忌用苦寒,恐坏厥阴阳反之合机也, 阳盛者不在此例。
长夏土王,化生万物,当补气食精,谨和五味,忌泻阴泻阳,克伐耗散。

小青龙汤意解

小青龙汤从麻黄汤变化而来,欲解青龙先当识得麻黄之意。麻黄汤主治无汗发 热、脉浮紧、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之表为寒闭证。此证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营卫 开阖不利,故以麻黄为君,开手太阴足太阳之闭。手太阴与足太阳皆主一身之表, 肺司皮毛之外,又主呼吸,主气机之降,故又以杏仁之苦辛助肺气之降敛。桂枝( 木)、炙甘草(土),一助营气外达,木生火(麻黄中空,有离中虚之象)也;一 助卫气内收,土生金(杏仁色白,有兑上缺之象)也。君臣佐使之意具足焉。
小青龙主治心下有水气、少腹满、里作痞之中寒上干于肺的气机降路受阻之伤 寒表未解证。表寒未解,故麻黄、桂枝仍用,散卫寒恐营气外泄,故以白芍、炙甘 草清郁热敛营阴。下寒上干,故以干姜、半夏降之。细辛、五味,外收内通,与干 姜、半夏成错综之势,五味、半夏之降敛,使细辛、干姜之辛散下达也。
咳喘之因缘于肺气不能内收,不能内收之因为中下寒湿上干,排挤肺气逆行。 今得干姜、半夏、细辛、五味收敛逆气,下通中阻,又兼麻桂之辈外散表寒,故得 表里双解上下齐通,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之 因下寒阻滞降路所现诸症可以不作矣。

真武汤意解

真武,水神之名也。以之名方,治水之意寓焉。真武汤于《伤寒论》中凡两见 ,一见于太阳中篇,一见于少阴篇。太阳为寒水之经,少阴乃主水之脏,皆关乎水 ,故以水神名其方也。
克水者为土,水生者为木,一为官,一为子,顺承泄秀转枢升降所关,不可忽 也。水气为病,或上凌心火,或中淹脾土,或泛溢皮腠,或闭塞经络。阻碍气机升 降,影响津液运行。故悸动、瞑眩、p动、振振欲擗之状出焉,腹痛下利、小便不 利、肢重疼痛、或咳或呕之症成焉。
欲治水先当培土固堤,白术是也;再当疏浚通流,茯苓是也;水寒则凝,当温 化之,附子之责也;又当推行宣泄,生姜之使也;木植而后土固,土固而后水藏, 白芍者,固土藏水使不流失之木也。
然白芍所固者水土之体也,若其用不彰,则当代之以桂枝焉。白芍者,阴物也 ,故伤阳之下利去之。其于固藏敛降之用为宜,而于宣发疏散之用有碍。其与桂枝 相反相成,体用同顾,补泻兼施,每多并肩作战,桂枝汤乃其典范也。然亦有分道 扬镳各司其职之时,此桂枝汤所以有去桂去芍之变也。苓桂术甘所主乃寒水上凌阳 用不彰之证,故去白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所主为水郁不通阳结化热之证,故去 桂枝。桂枝白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散一敛,一清一温,其表法阴阳之实物 耶?
真武汤无桂枝者,以其有阳结郁热也。去芍者,以其有阴凝之下利也。阴凝于中, 则加干姜。若阴凝于下,阳气不达,以桂枝破之不亦宜乎?又何至生振振欲擗地之 恐哉!

续命汤解

身体不能自收:阳明受病(黄帝曰:人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 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情,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
口不能言:少阴受病(心开窍于舌)
冒昧不知痛处:太阴受病(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或拘急,不得转侧:厥阴受病(肝主筋)

此为开合之机受病,不得转枢。治亦从开合同时下手:

麻黄,桂枝:开太阳
石膏,杏仁:合阳明
甘草,干姜:开太阴
当归,芎{:合厥阴
人参:补五脏虚

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邪从太阳复出,则病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当风则阳明又不合。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亦为开合受病。

解读时方:从五积散说起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 。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个方剂也是同样出名,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被 广泛应用着,一个是藿香正气散,一个是五积散。尤其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 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汪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 ,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 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下面就从五积散的组成看看它是如何散五积的:
麻黄,白芷:散太阳、阳明之风。
干姜,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