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者,积也。已经半载,不过气行作响而已。而其偏于胁下者,牢不可破,是寒食挟痰,阻结于气分也。此等见证,每为胀病之根。

  理中汤加神曲 茯苓 半夏 陈皮 麦芽 旋覆花枳壳 归身

  邓评:积于胁下,邪在肝络。拟加金铃、延胡、内桂,以平肝散结。

  再诊:胁下隐癖,牢不可破,其气或逆或攻。必温化以绝胀病之根

  理中汤合二陈汤 加川朴 枳壳 神曲 竹油旋覆花 白芥子:

  诒按:议论则见微知著,用药则思患豫防,此为高识。

  邓评:此症更必有痰饮留积,白芥子亦为要品。惟竹油阴寒,似属不妥;苟其正气未衰,控涎丹当用也。

  食入而痛,是有积也。积非一端,就脉弦数、二便黄热、干咳不爽、面黄苔白言之,必有湿热痰食互相阻滞,经年累月,无路可出,无力以消。

  茅术 川芎 楂炭 神曲 川贝 山栀 赤苓枇杷叶露 杏仁

  诒按:此越鞠丸加味也。愚意再加白芍、枳实。

  邓评:据此症脉,是火被寒郁,为郁火腹痛之候。然食入而痛,或有蛔动于中也,以并无食积见端耳。拟加椒、萸、梅、连之属。

  孙评:食入而痛,痛在胃也。纵使有痰,亦当从脾胃着想,如二陈之类。何得用贝、杏治肺。

  寒热后,脘左隐癖作疼,脉形弦细,舌苔浊厚。湿热痰食,交相为患。

  二陈汤去甘草合鸡金散(砂、沉,陈、鸡、香橼。)加苏梗楂肉 青皮

  诒按:此尚是初起实证,故用攻消法取效,立方亦极平稳。

  邓评:起于寒热之后,内有留邪可知。惟癖疼偏左,脉细兼弦,此湿热痰食之中,更必挟肝气为患也。宜参金铃子散兼平其肝。

  再诊;脘左之隐癖渐消,舌上之浊苔渐化。仍宗前法,参入补脾之品。

  前方去苏梗加于术炙草

  另服水泛资生丸

  邓评:参入健脾之品,以消余留之积,是为合法。

  隐癖踞于胁下,肝经病也。

  化肝煎

  诒按:此亦初起之病,想由肝郁而起,故专从泄肝立法。但恐药轻不能奏效耳。

  原注:前证湿热居多,此证肝火为重,相机而治,各有条理。

  邓评:如此分经辨络,确无移易。化肝煎未始不合,尚恐不足以消其隐癖,再合金铃子散可也。

  疟久,邪深入络,结为疟母。疟母在左,自下攻逆。加以右胁结癖,上下升降俱窒,无怪乎中宫渐满,理之不易。

  鸡金散 加枳壳 姜黄 白芥子 竹油

  另鳖甲煎丸

  原注;左属血属肝,疟邪滞于血中,主以鳖甲煎丸。右属气属胃,或痰或食,主以鸡金推气,加竹油、白芥子。

  诒按:此两层兼治之法。

  邓评:左右结痞,最易延成中满。而迎头施治,理路肃清。

  肿 胀 门

  营血本亏,肝火本旺,责在先天。乃后天脾气不健,肝木乘之。所进饮食,生痰生湿,贮之于胃,尚可从呕而出,相安无事;迟之又久,渗入膜外,气道不清,胀乃作焉。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若非运化中宫,兼透膜外,则病势有加无已,成为臌病,亦属易易。夫脾统血,肝藏血,病久血更衰少,不得不佐以和养。古人之燥湿互用,正为此等证设也。

  归芍六君子汤去参 草 加白芥子 莱菔子车前子 川朴 苏子 腹皮 竹油 雪羹

  诒按:用药虚实兼到,亲切不浮。

  邓评:久呕之后,痰饮渗透膜外,致成臌胀者甚众。此案论病透彻,立法精当。

  陈,朴、芥、菔、大腹等,即景岳廓清饮,能治湿热痰饮之胀。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经湿热交阻于中,先满后见肿胀,肤热微汗,口渴面红,理之不易。

  防己 茯苓 石膏腹皮 陈皮

  邓评:此《金匮》之木防己汤加减,其所以去桂枝之温者,为热多故也。然观其转方,仍诸恙不减,或者须藉桂枝以温通气化,始能效耶。若谓病重药轻,再加鲜地、知、麦等味,恐究非胀病所宜,既云湿满三焦,何不竟用子和桂苓甘露饮治之。

  孙评:解书确合。

  再诊:湿热满三焦,每多肿胀之患。如邪势偏于下焦,小便必少,前人之质重开下者,原为此等证而设。然此病已久,尚盛于中上二焦,胡以中上两焦法施之?诸恙不减,或者病重药轻之故。将前方制大其剂。

  竹叶 石膏 鲜生地 麦冬 知母 半夏五皮饮

  原注:此十二岁女子,腹暴胀大,面跗俱肿,面红口渴,小便黄。此证属热,所见甚少。

  诒按:此等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