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之。水衰益之。火衰温之。种种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参败毒散
人参 茯苓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各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挟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
化毒饮子 治七情怫郁而发。
远志肉(甘草制) 当归 甘草节(五分) 连翘 川贝母(去心研) 金银花(二钱) 白茯神 钩藤(二钱) 牡
丹皮(各一钱)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饮
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药 没药 甘草 当归尾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针 陈皮(各一钱) 金
银花(三钱)
酒煎服。
人参内托散
人参(钱半) 黄 (三钱) 当归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广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虚。加熟地白芍药。脾弱。加白术茯苓。虚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银花。
加减八味丸 治疮疽发渴神效
怀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五味子 肉桂(各一两)
为末。地黄和丸。薛氏书。五味用四两。恐酸收太过也。



<目录>卷之三\杂症

<篇名>续肿胀论

属性:尝观肿胀之疾。必发喘急。而喘病则有肿而不胀。胀而不肿者。又有先肿
而后喘。先喘而后肿者。病情既殊。则治之者何可不为之别耶。试究详之。
大抵肿胀在脾。喘满在肺。胀甚于肿。属肝乘脾。肿甚于胀。属肾乘肺。故治
胀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则气调。而不中滞。次用补脾敛肝。土旺则能健运。
土中泻木。白芍药酸以收之。若过于快气。则中州亦伤。而不能复其职矣
治肿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则气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渗益阴。淡渗则能利
窍。金藏水中。生地黄苦以坚之。若过于疏泄。则有阳无阴。而亦不能以化
矣。然由肿胀而至于喘者。则求其肿胀之因而调之。不治喘而喘自宁。若
由喘而至于肿胀者。则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肿胀而肿胀自愈。木
火之与金水。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况乎土位于中。四气昏得乘之也哉。善
治者。必审脏腑所属。而以苦欲补泻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胶于成法也。
\x治验\x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气喘症。身发肿胀。他医疗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诊之。
脉细带数。行动喘乏。所服破气药无遗。余见其肿甚。用大腹皮陈皮茯
苓泽泻车前中。独入生地白芍药牡丹皮。以阴济阳。上收其逆气。而下
得以化。不三剂减半。数剂乃愈。继以八珍调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与发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
之食粥。其家过慎。止与陈米汤饮。至二十日。复延治。上则发喘。下则发
肿。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肿。其色红赤可怪。及按其脉。则微细。问其胸。觉
饥甚。与粥饮入口便喘。余因谓曰。五气养阳。五味养阴。今半月余。止用
陈久米饮。有气无味。阴不济阳。其何能化。然两足通红奈何。余乃谓曰。
此必过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随其水而外发。故至此。询之。乃因口淡。任
啖腌菜而然。余以为不必治。急索饭及荤菜。与之半盏竟安。病者欢甚。
少顷又进半盏。易以他荤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调理。约旬日阴渐旺则
阳化而肿自退果然。



<目录>卷之三\杂症

<篇名>续膈噎论

属性:谚云。风劳鼓及膈。四证一犯。即难为疗。噫。病则病矣。何遂至于若是耶。余
请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为上膈。由胸至心为中膈。由胃至肝
为下膈。上膈者。禀上焦之气而主纳。中膈者。禀中焦之气而主腐熟。下膈
者。禀下焦之气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纳腐熟之司。如天之运
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长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顺令而布化也。苟或
太早而失之敦阜则云雨不施。而孤阳浊治。水泽为枯矣。苟或太涝而失
之卑监。则沉霾闭塞。而凝阴惨淡。生气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
不利。则食而噎。犯于上焦。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将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犹
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中焦。虽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则吐痰水。
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则味变而酸。脾阴既竭。则纳而不化。天气愈不降。地
气愈不升。乃见痞塞之状矣。则食不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下焦。朝餐而
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气渐消。孤阴独存。阴阳不相为济。五脏之液既竭。六
腑无以资禀升降。出纳俱废。所云天气地气者安在哉。乃至绝粒而亡矣。
然则络无法以治之耶。曰。初须别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