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脏者何? 传心则热不休
,下痢血水; 传肾则痢不止, 如屋漏水; 传脾则水浆不入, 哕逆不食
.此汤治初病在腑之方也. 用当归, 白芍以调血. 木香, 槟榔以调气
,血和则脓血可除, 气调则后重自止芩, 连燥湿而清热. 甘草调中而
和药. 若窘迫痛甚, 或服后痢不减者加大黄, 通因通用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温脾汤

属性: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 泄泻腹痛, 宜先取去, 然后调治,
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厚朴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 大黄四钱,
右?? 咀, 取一两, 水二钟, 煎六分, 顿服.
【集注】喻昌曰: 许叔微制此方, 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 其大黄
只用四钱, 更为有见. 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 即温药中, 宁敢用大
黄之猛重困之乎? 减五之一, 乃知许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 仲景云:
病人旧微溏者, 栀子汤不可与服. 又云: 大阴病, 脉弱便痢, 设当行
大黄, 芍药者, 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即是观之, 肠胃锢
冷之泄泻, 而可恣用大黄耶? 不用则温药恐不能制, 而洞下之势或至
转增, 裁酌用之, 真足法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大黄附子汤

属性: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 ( 炮 ) 二枚 细辛二两, 右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
二升, 分温三服. 若强人取二升半, 分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 五里,
再进.
【集注】喻昌曰: 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 而挟阳虚阴盛之证, 用
附子泻心汤之法矣. 其杂证胁下偏痛发热为阳, 其脉弦紧为阴; 是则
知阳中阴邪上逆也, 复立此温药下之一法. 然仲景谆谆传心, 后世领
略者鲜. 『金匮』又别出一条云: 其脉数而紧, 及弦状如弓弦, 按之
不移, 数脉弦者, 当下其寒; 脉紧而迟者, 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 ,
阳中有阴, 可下之. 读者罔识其旨, 讵知皆以温药下之之法耶! 其曰
当下其寒, 谓阳中有阴实之邪可下, 其金针不跃跃乎? 张璐曰: 三承
气汤, 为寒下之柔剂; 白散, 备急丸, 为热下之删剂; 附子泻心汤 ,
大黄附子汤, 为寒热互结, 删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 绝
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 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 ?
是以备急等法所由设也. 然此仅可治寒实之结, 设其人禀质素虚, 虽
有实邪固结, 敢用刚猛峻剂攻击之乎? 故仲景又立附子泻心汤, 用芩
,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 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 大黄附子汤用细
辛佐附子, 以攻胁下寒结, 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 温攻并
施,此圣法昭然, 不可思议者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越鞠汤丸

属性: 治一切湿痰食火, 气血诸郁.
香附 苍术 抚芎 神麴 山栀仁水煎服, 或作丸.
【注】夫人以气为本, 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 运行不停其机, 病从何
生?若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喜怒无常, 忧思无度, 使冲和之气升降
失常, 以致胃郁不思饮食, 脾郁不消水谷, 气郁胸腹胀满, 血郁胸膈
刺痛, 湿郁痰饮, 火郁为热, 及呕吐恶心, 吞酸吐酸, 嘈杂嗳气, 百
病丛生. 故用香附以开气郁. 苍术以除湿郁. 抚芎以行血郁. 山栀以
清火郁. 神麴以消食郁. 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 而变通者也. 五药相
须, 共收五郁之效. 然当问何郁病甚, 盒饭以何药为主? 至若气虚
加人参, 气痛加木香, 郁甚加郁金, 懒食加b蘖, 胀加厚朴, 痞加枳
实,呕痰加姜, 夏火盛加萸, 连, 则又存乎临证者之详审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四磨饮

属性: 治七情感伤, 上气喘急, 胸膈不快, 妨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右四味, 各浓磨水取七分, 煎三五沸
,放温 , 空心服.
【集注】王又原曰: 经云: 圣人啬气如持至宝, 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
.此七情随所感皆能为病. 然壮者气行而愈, 弱者气着为病. 愚者不
察,一遇上气喘急, 满闷不食, 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