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邪乘府,各以脉证错综参之,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曰: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府也。迟涩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
故知乘藏也。
@@@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注】
此承上条,发明五藏六府不平相乘之脉也。适者至也,头者数也,凡人若见濡弱之脉
而相乘者,是因我虚而彼乘及之也。越人祗曰:一脉辄为十变,何以至十一数也?越
人遗包络、三焦,故十也,今五藏六府相乘,故十一也。然阴乘阳,阳乘阴,府乘藏
,藏乘府,错而综之,岂止十一耶!
【集注】
程知曰:此总揭脉之大要,言脉得濡弱,则可以和适五藏六府也。经曰:呼吸者,脉
之头,濡弱者,软和以滑,『内经』谓之有胃气也。五藏六府之邪,不能不相乘,如
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类,惟诸相乘中,有软和以滑之意,则为易愈,故濡弱可以和
适十一藏脉气也。
@@@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
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
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

【注】
此以寸、尺发明阴阳相乘为病之脉也。若脉紧无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伤寒也。脉
缓有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中风也。今寸脉微,洒淅恶寒者,是阳不足,阴气上乘
,入于阳中也。尺脉弱,发热者,是阴不足,阳气下陷入于阴中也。此内伤不足,阴
阳相乘,有休止之恶寒发热,非外感有余,风寒中伤荣卫,无休止之恶寒发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
也。恶寒者,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

程知曰:此辨阴阳相乘之脉也。往来则阴阳之气,更盛更虚,阴并则寒,阳并则热矣
。凡疟与往来寒热之脉皆然也。
@@@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名曰阴结
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
上条以脉之寸、尺微弱,辨阴阳不足,此条以脉之浮沉有力,别阴阳结实为病之诊法
也。脉浮大而数,蔼蔼如车盖者,阳结实脉也;脉沉石而迟,累累如循长竿者,阴结
实脉也。夫脉即可以别阴阳之结实,又不可不以阴结、阳结之证,而合阴结、阳结之
脉相参看也。阳结证身轻能食,阳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七日当剧者,阳体终燥,
故迟三日也。阴结证,身重不能食,阴不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四日当剧者,阴体
终濡,故早三日也。剧者谓不大便,里急下重,且满且痛,不可再待时日,宜早图之
也,故或润窍以导之,X坚以下之,不致临期燥屎巨□,谷道难出,窘苦万状也。凡
病后伤液,多有此证,阅历深者,自知之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曰病有,而曰脉有,二气所禀,有偏胜也。阳结者,偏于阳而无阴以生
液;阴结者,偏于阴而无阳以化液 ,皆于脉之浮而数,沉而迟辨之也。
@@@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
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衰汗出如流珠
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之义
不属。
【注】
此以浮沉别阴阳不足为病之诊法也。阳脉濡,浮而无力脉也;阴脉弱,沉而无力脉也
。其脉弱者,荣气微也,荣微则血虚,故不止于发热,而且筋急也。其脉濡者,卫气
衰也,卫衰则表不固,故不止于恶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候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
则表不固,故衰惫可知。
@@@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注】
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阳
结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形容其浮数中有拥上之象。
@@@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注】
累累如循长竿者,形容脉之沉石有力,即前阴结沉迟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
:阴结也。
【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