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不盛,津
液不致大伤,大便虽□,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注】
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证兼裹急,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必
稠粘臭秽,知热与宿食合而为之也,此可决其有燥屎也,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于此推
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与不□,而在里之急与不急,便之臭与不臭也。
【集注】
汪琥曰: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与,乃肠中有燥屎不得
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祗须缓以攻之也。又曰:或问既下利矣,则热
气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答曰:此系阳明府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邪
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者,或时得下,其已成□者,终不得出,则燥屎为下利之
根,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所以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脐腹当必坚痛,
方为有燥屎之征。
@@@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
上条下利谵语为可治,此条下利谵语者死。要知谵语不死于下利,而死于直视也。直
视者,精不注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
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
下,胃中土也,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
太阳病,发汗过多不解,又复重发其汗,以致气液两亡,热邪乘燥传入阳明而生□语
。□语者,胃热阳也。脉短者,气衰阴也。阳病见阴脉,为阴胜于阳,故死也。若脉
不短,为阴阳自和,故不死也。
【集注】
喻昌曰: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不知太阳经无□语之例,必日久而兼阳明、少阳,
方有□语。故此言太阳经得病时,发汗过多,及传阳明时,重发其汗,因有亡阳而□
语之一证也。亡阳之人,所存者阴气耳,故神魂不定,而妄见妄闻,与热邪乘心之候
不同。脉短则阴阳不附,脉和则阴阳未离,其生死但从脉定耳。
汪琥曰:□语者,脉当大实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病虽甚不
死。若谵语脉短,为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也,无法可施。
@@@
发汗多,亡阳□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注】
此又承上条以出其治也。谵语者,属阳明热实,可下之证也。若发汗过多,大亡气液
而发谵语者,乃津枯致燥之谵语,非热甚内实之谵语,不可下也。里有热,宜白虎加
人参汤。表不解,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也。
【按】
发汗过多,亡阳□语,以无大便□满痛,故不可下;以无身寒汗出恶寒,故不可温。
于此可知发太阳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无发热汗出恶寒也。发阳明汗出过多致谵语者
,必有潮热恶热不大便也。此则发少阳汗多致谵语者,即论中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是也。然舍小柴胡汤别无治法,若祗用柴胡又恐升散,非亡阳所宜,故合桂枝和
其荣卫,通其津液自可愈也。
@@@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
者,不治。
【按】
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文义相属,则可与小柴胡汤。若俱是「浮」字
,则上之浮,既宜用小柴胡汤,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黄汤耶?
【注】
中风传阳明,病太阳未罢,脉当浮缓。今脉弦浮大,弦,少阳脉也;浮,太阳脉也;
大,阳明脉也,脉既兼见,证亦如之。腹满,太阳阳明证也;□下及心痛,久按之气
不通快,少阳证也;鼻干,阳明证也;不得汗,太阳证也;嗜卧,少阴证也;面目悉
黄,太阴证也;小便难,太阳府证也;潮热,阳明里证也;哕逆,胃败证也;耳前后
肿,少阳证也;短气,气衰证也,凡仲景立法无方之条,皆是此等阴阳错杂,表里混
淆之证,但教人俟其病势所向,乘机而施治也。故用刺法,待其小差,若外病不解,
已成危候。如过十日,脉续弦不浮者,则邪机已向少阳,可与小柴胡汤和之,使阳明
之邪从少阳而解。若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