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以冷水,欲以水寒胜热而作汗,
里先虚寒,又得冷水与之相搏,则冷结上焦,必至咽噎塞而气逆矣。
@@@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注】
伤寒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吴茱萸汤证也。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视其二便何
部不利,利之则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
便也,后部大便也。
程知曰:前部不利,后人治以五芩;后部不利,后人治以承气是也。
沈明宗曰:邪传于胃,胃气壅遏,两气相搏,气逆上冲,则为哕矣。
张锡驹曰:伤寒至哕,非胃气败,即胃中寒。然亦有里实不通,气不得下泄,反上逆
而为哕者,当详辨之。
@@@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注】
谵语一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心,乱言无次,其声高朗,邪气
实也。虚则郑声,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覆,其声微短,正气虚也。
【集注】
戴元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
言出无伦,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老年人
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不精明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
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随证施治可也。
娄全善曰:余用参、耆、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甚多,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
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按〕其所云亦郑声也。
张锡驹曰:实则谵语者,阳明燥热甚而神昏气乱,故不避亲疏,妄言骂詈也。虚则郑
声者,神气虚而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覆也。
@@@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
实,久则□语。
【注】
伤寒四、五日,入里之时也。脉沉而喘满,乃为在里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
,则表虚也;汗出胃干,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谵语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在里之喘满,而反汗之,必致燥
结谵语矣。盖燥结□语,颇似大承气证,此以过汗伤津,而不致大实大满腹痛,祗宜
小承气为允当耳!
@@@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则□语,小承气汤主之。若
一服□语止者,更莫复服。
【注】
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久则□
语,宜以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与
小承气汤,和其胃气,□语自止,若过服反伤津液也。
沈明宗曰:此汗多胃燥,非同实治也。
@@@
汗出□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
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
病自汗出而□语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太阳风邪之所传也,须当下之。然必须
太阳之邪,已过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府,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里热未结,不但
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上干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语,所以
必待过经入府,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语,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
阳邪,阳邪入里,故□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解于表,尽入
于里,里邪燥实,语言更乱也。
@@@
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尔,宜
大承气汤下之。
【按】
「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当用大承气汤下之之
义。若但便□而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
者,知胃将和,但大便□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集注】
张璐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甚所致,胃热
则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之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