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既虚,十二
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关脉缓而弱,本部脉也。本部本证
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
风药以泻之。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证,此心
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火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
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邪,及补气之药。本部本证脉中,
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数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
炽之药。
弦脉(风邪所伤,甘草芍药黄 建中汤之类,或甘酸之剂皆可用之)
洪脉(热邪所伤,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甘寒之剂皆可用之)
脾胃右关其脉缓,如得∶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或除湿之剂皆可用之)
涩脉(燥邪所伤,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或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之)
沉细脉(寒邪所伤,益黄散、养脾丸、理中汤,如寒甚则加附子甘热之剂,皆可用之)
前项所定方药乃常道也,如变则更之。
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
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
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
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
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
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
,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也。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以甘温
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
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
胜妄行者,谓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之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
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热湿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附丽于有形也。或多
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府也。
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闷转
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作肾痿,或上热
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生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
,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
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火下亢,致督任
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
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
寡于畏也。夫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 人参(臣) 甘草(佐) 芍药(佐) 黄连(使) 黄 (臣) 桑白皮(佐)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君) 石膏(佐) 芍药(佐) 知母(佐) 黄柏(臣) 甘草(使) 生地(臣) 黄芩(佐)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
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柴胡(君) 防风(臣) 白术(佐) 羌活(佐) 独活(佐) 芍药(臣) 甘草(臣) 升麻(使) 茯苓(佐)
猪苓 泽泻(佐) 肉桂(臣) 本 川芎 细辛 蔓荆子 白芷 石膏 黄柏 知母 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
神少而渴,情惨惨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 白术(佐) 白芍药(佐) 橘皮(臣) 青皮(破滞气) 黄 (臣) 桂枝(佐)
桔梗(引用) 桑白皮(佐) 甘草 木香(佐) 槟榔 五味(佐,此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
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
见,腰脊背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