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能食而渴发疽者,乃肥贵人膏粱之疾也。数食
甘美而肥多,故其上气转溢而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
《经》曰∶治之以兰,消陈积也,亦不用寒凉,其发痈疽者,何也?《经》曰∶膏粱之
变,饶生大疗,此之谓也。其肾消而亦有脑疽背痈者,盖肾主骨,脑者髓之海,背者太
阳经寒水所过之地。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也。其疮甚而不溃,或赤
水者是,甚则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肾水己竭不治。苦峻补其阴,能食便调神
安,无别恶症,或可救也。
消渴本乎热也,而热有内外虚实之分,若传经之热,液耗而渴,气分受病,当与寒
凉淡渗之剂,速清其热,热去而阴生矣,若胃虚亡液,阴虚而渴者,血受病也,当与甘
温酸辛之剂,滋益其阴,阴生而燥除矣。
或曰∶人有服地黄汤,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土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
盖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加高位中消,可以前丸缓而治之,
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内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冻饮料
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处方之制,存乎人之通变耳。
或问曰∶下消无水,用六味地黄丸,可以滋少阴之肾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盖
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
故渴,肺亦无所禀受,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而为津液矣。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
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溺一升,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碱可知矣,故用
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
之。昔汉武帝病渴,张仲景为处此方,治下消之症,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用此以折
其水,使不顺趋,夫肾水下趋则消,肾水不上腾则渴,舍此安能治哉?至圣玄秘,诚良
方也。疮疽痊后,乃将痊,口渴甚者,舌黄坚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烦燥渴,小便频
数,或白浊阴痿,饮食少思,肌肤瘦消,及腿肿脚瘦,口齿生疮,服之无不效也,成无
已曰∶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执以使。
上消者谓心移热于肺,中消者谓内虚胃热,皆认火热为害,故或以白虎或以承气,
卒致不救。总之,是下焦命门火不归源,游于肺则为上消,游于胃即为中消,以八味肾
气丸引火归源。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气而渴疾愈矣。有一等渴欲引
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如此,但不若胃渴蓄饮水无厌也,此
是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
中焦,以水见水,正其所恶也,治法如面红烦燥者,理中汤送八味丸。又有一等渴欲饮
水,但饮下少顷即吐出,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
证,仲景以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有此症。东垣又曰∶
手阳明大肠,手太阴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阳气,
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充,大肠小肠,无所禀
气,故津液涸竭焉。
夫君相二火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炙脏腑,津液耗焉。
盖心火甚于上。为隔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
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不已,则消及于肾,
外甚不已,则甚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自焚而死矣。故治消渴不减滋味,不戒嗜
欲,不节喜怒,则病难己。丹溪曰。消渴宜饮缫丝汤。能引清气上朝于口。
盖蚕与马同属午也。心也。作茧退藏之义。能抑心火而止渴也。渴家误作火
治。凉药乱投。夭人生命,必多服生脉散为佳。
《经》既云∶饮一溲二,死不治。何仲景复用肾气丸以治饮一斗溲一斗之证?盖病
尚浅,犹或可治,若瘦而过于饮,亦无及矣,方内须以五味易桂附,从四时及脉理增
减可也。此症多因酒色过度,施泄过多,以致水火不交,肾水下泄,故不宜用凉心冷剂
也,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则生气泄矣,有浮脂溺面,此精不禁,真元竭矣,不治。
五脏六腑四肢,皆禀气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夫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
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治当补肾水阴气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
之甚,济身中精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己。
况消渴者,因饮食服饵之失宜,肠胃干涸,而气不宣平,或精神过违其度而耗乱之,或
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剽悍而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