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主喘也。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又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
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皆为不治之喘也。省疾问病。更宜消息。



<目录>卷中

<篇名>呕吐

属性:伤寒呕吐。何以明之。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 。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于呕则曰食谷欲呕。
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可知矣。伤寒呕。有责于热者。有责于寒
者。至于吐家。则悉言虚冷也。经曰。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曰。胃中虚冷故吐也。呕家则不然。呕有
热者。有寒者。有停饮者。有胃脘有脓者。皆当明辨之。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与
其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主之者。是邪热为呕者也。膈上有寒饮。干
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与其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寒邪为呕者
也。先呕后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是停饮呕者。呕家
有痈脓。不须治。脓尽自愈。是胃脘有脓而呕也。诸如此者。虽有殊别。大抵伤寒表
邪欲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也。是以半表半里证。多云呕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是知邪气传里者。必致呕也。
至于干姜附子汤证云。不呕不渴。为里无热。十枣汤证云。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其呕为里热明矣。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散之。痰
饮者必下之。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金匮要略
曰。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
攻者。谓其气逆而未收敛为实也。其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已为
难治。盖谓其虚寒之甚也。医者必审其邪气之虚实。疾症之逆顺。为施药丸。治则
当矣。



<目录>卷中

<篇名>悸

属性:伤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悸者也。饮水多。
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
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
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
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
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
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挟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
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
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
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KT 。溢于皮
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
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
浅者乎。医者可不深究之。



<目录>卷中

<篇名>渴

属性:伤寒渴者。何以明之。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必有名证。随其邪
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其传经者。又有证形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脊强者是
矣。太阳传阳明。则二三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
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
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
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
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则少阴之邪。传于厥阴。厥阴之为病。消渴。为里热已极矣。
所谓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谓其热能消水也。所以伤寒病至六七日。
而渴欲饮水。为欲愈之候。以其传经尽故也。是以厥阴病云。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愈者是也。邪气初传入里。热气散漫。未收敛成热。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
病患虽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