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目录>卷上

<篇名>哕

属性:伤寒哕者。何以明之。哕者俗谓之咳逆者是也。KT (音噎)近于哕。KT 者但胸喉间气。KT 塞不得下通。
然而无
声也。若哕则吃吃然有声者是也。哕者成金也。胃受疾故哕。
哕也。KT 皆胃之疾。但轻重有差尔。虚寒相搏。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
相搏。其人即KT 。言胃气虚竭也。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其人外气
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虚冷。不能食
者。饮水则哕。即是观之哕、KT 皆胃疾可知矣。经曰。趺阳脉浮。则为气KT 。脉滑则为
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大抵妄下之后。胃虚气逆。则成哕也。经曰。湿家若
下之太早则哕。本虚攻其热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诸如此者。皆下
之后。胃虚而哕者也。然KT 者正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而可
矣。至于哕者。则又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成者也。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
之候。经曰。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者。即是和解之证也。哕而腹满。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即可攻下之候也。伤寒至于哕。则病已极也。非若渴烦等
轻缓之候。如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是言其极也。又不尿。腹满加
哕者不治。是为真病。其若是者。虽有神医之术。当斯脱绝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
哉。



<目录>卷上

<篇名>咳

属性: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声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
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甚者
续续不已。连连不止。坐卧不安。语言不竟。动引百骸。声闻四近矣。咳之由来。有肺
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
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
而咳也。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少阴病腹痛。小
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
辛干姜主之。二者是停饮而咳者也。虽皆为水饮所作。而小青龙场所主。为水饮
与表寒相合而咳者。真武汤所主。为水饮与里寒相合而咳者。又不可不知也。伤
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
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
主之。二者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虽皆为邪气传里。而小柴胡汤所主。为阳邪
传里。动肺而咳者。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者。又不可不识也。表、寒也。里、寒也。挟水饮则必动肺。
以形寒寒饮则伤肺故也。阳、邪也。阴、邪也。自表传里。则
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而可矣。而又有不可发汗者。
经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又曰。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
中复坚。兹虽逆也。又脉散者。为心火刑于肺金。鬼贼相刑必死。临病之侧。可不察
之。



<目录>卷中

<篇名>喘

属性:伤寒喘者。何以明之。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
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有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
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太阳病头痛发
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
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主之。是欲发散
水寒也。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黄杏子
甘草石膏汤以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且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
出。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
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此亦古人之奥义。伤寒止于
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则又为可下之证。经曰。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为因满胀而喘矣。又或邪气内盛。正气
欲脱。气壅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