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渴不止。宜服附子
饮子。仍下硫黄丸。尤妙。
活人书曰。阴毒之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
毒瓦斯攻心。腹痛短气。四肢逆冷。呕吐不利。身如被打。宜服阴毒甘
草汤、白术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
元散、退阴散之类。可选用之。雍曰。升麻甘草二汤。观其用药。性甚
缓。然诸家必先用之者。以古人治阴阳二毒者惟此二汤。故须用之
以去其毒势。而后辅之以他药也。
又曰。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
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
头疼腰重。
又曰。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白术散、返阴丹皆主之。
雍曰。朱氏返阴丹。比之庞氏加附子干姜桂心为六物。其灸法。先灸
脐下一寸间。若其人手足冷。少腹硬。即更于脐下两边各一寸。三处
齐灸之。仍与四逆返阴二药频服。方可解退。若加以小便不通。及阴
囊缩入。少腹绞痛欲死者。更于脐下二寸石门穴火灸之。仍可服二
药。切不可与寻常利小便药也。
雍曰。从兄盛年恃健。不善摄生。因极饮冷酒食。内外有所感。
初得疾。即便身凉自利。手足厥。额上冷汗不止。遍身痛。呻吟不绝。
偃卧不能转侧。心神俱无。昏愦恍惚。呼医视之。治不效。予言兄曰。
此疾证甚重。而病患甚静。又觉昏愦身重不能起。自汗自利。四肢
厥。此阴病无疑也。又遍身痛。不知处所。出则身如被杖。阴毒证也。
安得不急治。医者之言。缪误不可听。乃急令服四逆汤。灸关元及三
阴交。未知。加服九炼金液丹。利厥汗皆少止。稍缓药艾。则诸证复
出。再救急治。如此进退者三。比三日两夜。灸十余壮。服金液六十
余粒。四逆汤一二斗。方能住火灸汤药。阳气虽复。而汗不出。证复
如太阳证。未敢服药以待汗。二三日后。大烦躁饮水。次则谵语。斑
出热甚。无可奈何。复与调胃承气汤。得利。大汗而解。阴阳反复有
如此者。前言烦躁不可投凉药。此则可下证具。非止小烦躁而已。故
不可同也。



<目录>卷十四

<篇名>发斑十三条

属性:论曰。发斑一证。缘仲景书遗逸不详见。故诸家之说无所统。大
抵斑有数种。惟热毒入胃者当下之。非下斑也。下其胃中之毒也。而
胃中之毒。由斑而后见也。若皮间暴作瘾疹。无他里热证者。不可
下。当服平凉去风解肌药。及以摩膏治之。若在春末及夏。不宜火灸
及重覆。随其浅深略分内外。不可一切用药。亦表虚不可发汗也。
千金方载华元化之言曰。伤寒热毒之气。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则
烂胃也。然热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胃若实。其热为病。
三死一生。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
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
千金又曰。病者过日。不以时下。则热不
得泄。亦烂胃斑出。雍曰。发斑有下之太早者。有失下者。故王仲弓
谓下早热入胃者斑出。下之迟失下之亦斑出。
活人书曰。发斑有两证。温毒热病。皆有斑也。温毒发斑者。冬
时触冒寒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
气未散。故发斑。黑膏主之。又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冬未即病。
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
烂。瘾疹如锦文。内攻心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雍详发斑。
有阳毒温毒热病。热病。即今之伤寒也。温毒发斑于三日之内。毒瓦斯
在表时即出。以此验其温毒。非热病也。盖其毒久郁而发。病不在
里。故不可下。必随表证治之。当用药解肌热。麻黄桂枝皆不可用
也。如三日毒不解。其病入里。则同伤寒治之。
又曰。热病发斑。与时气同。或未发汗。或已经汗下而热毒不
散。表虚里实。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雍曰。此证是温毒发
斑也。与伤寒发斑不同。盖温毒之毒本在里。久为积寒所折。腠理闭
塞不得出。及天气暄热。腠理开疏。乃因表虚郁发为斑。是时在里之
毒发在表。故可解肌而不可下也。伤寒之毒。初亦在里。久不能出。
及春再感温气。腠理方开。随虚而出于表。遂见表证。而未成斑也。
医者昧于表里之证。下之太早。时内无毒瓦斯可下。所损皆胃之真气。
真气既损。则胃为之虚矣。邪毒者。乘虚而出。乘虚而入者。以先损
之虚胃。而当复入之今毒。力必不胜。而胃将烂。是以其华见于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