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酸苦熄风坚阴。
萸肉炭 五味炭 黄柏炭 地榆炭 禹粮石 赤石脂
吴(二八) 中满过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滞。是脾胃病。血统于脾。脾健自能统摄。归脾汤嫌其守。疏腑
养脏相宜。(脾胃气滞)
九蒸白术 南山楂 茯苓 广皮 谷芽 麦芽 姜枣汤法
某(二三) 便血如注。面黄。脉小。已经三载。当益胃法。(脾胃阳虚)
人参(一钱) 焦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炮姜(五分)
李(三十) 上年夏季。络伤下血。是操持损营。治在心脾。(心脾营损) 归脾饴糖丸。
朱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瘀积聚。乃营损寒
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营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
又 细推病情。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汤
立法。
人参 桂枝 茯苓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煨姜 南枣
又 仍议理营。
人参 于术 茯苓 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钱)
某(十八) 便后下血。此远血也。(脾不统血)
焦术(一钱半) 炒白芍(一钱半) 炮姜(一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炒荷叶边(二钱)
方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
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
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阴伤虚阳上冒)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目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
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又 脉左数。耳聋胁痛。木失水涵养。以致上泛用补阴丸。
补阴丸五钱 又虎潜丸羊肉胶丸。
某 肠红粘滞。四年不痊。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阴虚血涩)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 冬葵子 归须
姚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营卫不主循序流行。而为偏寒偏热。诊脉右空大。左小促。通补
阳明。使开合有序。(劳伤营卫) 归 建中汤。
唐(四七) 内经以阴络伤。则血内溢。盖烧酒气雄。扰动脏络聚血之所。虽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荣。
犹是血脱之色。肛坠便甚。治在脾肾。以脾为摄血之司。肾主摄纳之柄故也。(脾肾虚)
晚归脾去木香 早六味去丹泽加五味芡实莲肉阿胶丸。
沈(五五) 酒湿污血。皆脾肾柔腻主病。当与刚药。黑地黄丸。
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
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吴(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荠豆浆而愈。乃泄肺导湿之药。既愈以来。复有筋骨痿 寒热。夜卧口
干。乃湿去气泄。阳明脉乏。不主用事。营卫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参。
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黄。乃血脱气馁。渐加喘促浮肿。再延腹胀。便不可为。此症脏阴有寒。腑
阳有热。详于金匮谷疸篇中。极难调治。
人参 焦术 茯苓 炒菟丝子 广皮 生益智 木瓜
杨(四八) 中年形劳气馁。阴中之阳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温养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虚也。(肾阳虚)
人参 茯苓 归身 淡苁蓉 补骨脂 巴戟 炒远志
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钱。
田(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红积。此属肾虚。
补骨脂 大茴香 五味 茯苓 生菟丝
陈(三七)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
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胶(盐汤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
(盐水浸炒) 菟丝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补骨脂(胡桃肉捣烂蒸一日揩净炒香)
上溶膏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淡盐汤送。
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肾脉之血。骨脂独入命门。以收散越阳气。
柏子凉心以益肾。熟地味浓以填肾。韭子菟丝就少阴以升气固精。重用茯苓淡渗。本草
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阴。且不能入脉耳。
胡(十八) 上下失血。先泻血。后便泻。逾月。阴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