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高蹈。
「藉」,范注本作「籍」,范校:「黄校作『藉』。」《校证》:「『藉』,纪本误『籍』。」《校注》:「『藉』,覆刻黄本、芸香堂本、翰墨园本、思贤讲舍本作『籍』。按『籍』字非是。已详《定势》篇『类乏(《补正》误作『灭』)酝藉』条。」《考异》:「藉、籍古通。」按《南史贼臣留异传》:「异善自居处,言语酝籍,为乡里雄豪。」可证作「酝籍」亦通,然不及「酝藉」为繁。《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颜注:「服虔曰:宽博有余也。师古曰:酝言如酝酿也。藉,有所荐藉也。酝音于问反。藉,才夜反。」又《匡张孔马传》赞:「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颜注:「酝藉,谓如酝酿及荐藉,道其宽博重厚也。酝音于问反。藉音才夜反。」
酌沧波以喻畎。
「」,黄本作「浍」。《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作『』,徐校作『浍』。」《补正》:「『浍』,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谢钞本作『』。徐校作『浍』。王批本作『 』。按『』,字书所无,当以作『浍』为是。《尔雅释水》:『注沟曰浍。』《释名释水》:『注沟曰浍;浍,会也,小沟之所聚会也。』《史记夏本纪》『浍畎致之川』,集解:『郑注云:畎浍,田间沟也。』沧,沧海。沧波,沧海所扬之波。畎浍以小言,沧波以大言也。」《校注:「』亦以畎浍连文。」《考异》:「按:字书无『』字,从『浍』是。」《义证》:「『畎浍』,田间小沟。《书益稷》:『浚畎浍距川。』孔传:『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按《汉书李寻传》:「今汝﹑颍畎浍皆川水漂踊,与雨水并为民害。」颜注::「畎浍,小流也。许慎说广尺深尺曰畎,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川者,水贯穿而通流也。畎音工犬反。浍音工外反。」此作「浍」是,从黄本改。
然后能平理若冲。
「冲」,黄本作「衡」。《汇校》:「按:作『衡』是,『冲』为『衡』之形误。」按《国语周语下》:「是故先王之制锺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韦昭注:「钧,所以钧音之法也。以木长七尺者弦系之以为钧法。百二十斤为石。律,五声阴阳之法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称上衡。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锺。黄锺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粒百为铢,是为一龠。龠二为合,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衡于是乎生』也。」《文选》卷五十五刘峻《广绝交论》:「衡所以揣其轻重。」李善注:「《汉书》曰: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钧物平轻重也。」此作「衡」是。从黄本改。
斯术既形。
《校证》:「《广博物志》二九『形』作『行』。」《补正》:「按『行』字误。《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注:『言在所以感之也。术,所由也。形,犹见也。』《释文》:『见,贤遍反。』)即此语所本。《情采》篇赞『心术既形』,亦有力切证。」按杨说是。
观文者披寻以入情。
「寻」,黄本作「文」。《校证》:「『文』两京本作『寻』。《辨骚》篇、《时序》篇俱有『披文』语。《文选》陆士衡《文赋》:『碑披文以相质。』此彦和所本。两京本不可从,王惟俭本『文』又作『辞』,亦不可从。」《校注》:「『披文』,元本、活字本、两京本、胡本作『披寻』;训故本作『披辞』。按训故本是也。上句既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则此当作『观文者披辞以入情』,始能相应。」按《文选》卷五十八王俭《褚渊碑文》:「雅议于听政之晨,披文于宴私之夕。」李善注:「王廙《思逸民赋》曰:左披文以遘话,讲六艺之宏敷。」《梁书文学下陆云公传》:「(张缵书)翫古披文,终晨讫暮。」《魏书宗钦传》:「钦上东宫侍臣箴曰:……披文采友,叩典问津。」《陈书文学陆瑜传》:「(太子与詹事江总书)论其博综子史,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一襃一贬,一激一扬,语玄析理,披文摘句,未尝不闻者心伏,听者解颐。」《高僧传释道安传》:「乃共披文属思,妙出神情。」可证「披文」乃当时常语,本书《辨骚》篇亦云:「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疑此作「披寻」是,《宋书吴喜传》:「喜报书曰:前驱之人,忽获来翰,披寻狂惑,良深怅骇。」《魏书释老志》:「(神龟元年冬任城王澄奏)披寻旧旨,研究图格。」《南史梁本纪下简文帝纪》:「虽在蒙尘,尚引诸儒论道说义,披寻坟史,未尝暂释。」《高僧传译经下论》:「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又《义解二竺僧敷传》:「(竺法汰与道安书)其义理所得,披寻之功,信难可图矣。」《义解三释僧肇传》:「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翫味。」《弘明集》卷七《朱昭之难夷夏论》:「披寻第目,则先诫臆说;建言肆论,则不觉情迁。」《颜氏家训勉学》篇:「博士一夜共披寻之。」王利器《颜氏家训校注》:「披寻,谓披阅寻讨,披即上文『握素披黄』之披,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文选琴赋》注:『披,开也。』」从黄本改。
患识照之自浅耳。
《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