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呆相耳。所云点鬼簿,亦忌堆垜,高手驱遣自不觉也。

  问:太白《送羽林陶将军》诗,萧亭先生谓古有六句律体,疑此即是,而诸选皆入七言古中。何也?

  答:六句律体于古有之,升庵先生撰《六朝律祖记》曽载之。今记忆不真矣。

  问:六朝清平调本是乐府,而诸选皆选七言絶句。何也?

  答:如右丞“渭城朝雨”亦絶句也。当时名士之诗多取作乐府歌之。中晚间如伊州、石州、凉州杨栁枝、盖罗缝、穆护砂等亦皆絶句耳。

  问:短歌行、长歌行似非以句之多寡论?

  答:又有满歌行、艶歌行。行之属,当时命名之旨,即呉兢辞亦不能尽通晓。更有长歌续短歌。歌之名皆非以辞之繁简也。三曹乐府多以起句首二字命题,如“惟汉十四世,所任诚不良”即名《惟汉行》是也。

  问:七言古,仄韵韵用平韵,其法度不同。何如?

  答:七言古凡一韵到底者,其法度悉同。惟仄韵诗,单句末一字可平仄间。用平韵诗,单句末一字忌用平韵,若换韵者,则当别论。

  问:古诗换韵之法应何如?

  答:五言换韵如《折梅下西州》一篇可以为法,李太白最长于此。七古则初唐王杨卢骆是一体,杜子美又是一体。若仿初唐体,则用排偶律句不妨也。

  问:古诗忌头重脚轻之病。其详何如?

  答:此似为换韵者立说。或四句一换,或六句一换。须首尾腰腹匀称,无他秘也。

  问:五言忌着议论。然则题目有应用议论者,只可以七言古行之便,不宜用五言体耶?

  答:亦是看题目何如,但五言以藴藉为主,若七言则发扬蹈厉,无所不可。

  问:或论絶句之法谓“絶者,截也”,须一句一断,特藕断丝连耳。然唐人絶句如《打起黄莺儿》、《松下问童子》诸作皆顺流而下。前说似不尽然。

  答:截句谓“或截律诗前四句,如后二句对偶者是也。或截律诗后四句,如起二句对偶者是也”。非一句一截之谓。然此等迂拘之说,总无足取。今人或竟以絶句为截句,尤鄙俗可笑。

  问:排律之法何如?

  答:唐人省试皆用排律。本只六韵而止,至杜始为长律。中唐元白又蔓延至百韵,非古也。其法则首尾开阖、波澜顿挫八字尽之。

  问: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作法何如?

  答:七言排律,即唐人作者亦少。近人惟见彭少宰《羡门曽赋》至百韵。

  问:排律有多至几十韵者,与短篇作法同否?

  答:章法一也。特短篇波澜少耳。

  问:竹枝词何以别于絶句?

  答:竹枝咏风土琐细■〈言仄〉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絶句迥别。

  问:竹枝与栁枝相类否?

  答:栁枝专咏栁。竹枝泛咏风土。竹枝词古人间有专咏竹者,乃引栁枝之例。然不过偶一见耳。非原旨也。

  问:五言短古似与五言絶相类,但中多二句,然则中二句或如律中颔聨颈聨,应实写耶?

  答:此不必拘。

  问:有一字至七字或一字至九字诗,此旧格耶?抑俗体耶?

  答:格则,于昔有之,终近游戏,不必措意。他如地名、人名、药名,五音、建除等体总无闗于风雅,一笑置之可耳。

  问:乐府是就其题直赋其事耶?抑借以发已意耶?

  答:古乐府立题必因一事,如琴操亦然。后人拟作者众,则多借发已意。

  问:今人作乐府有用其题而絶不与题相照顾者,何也?

  答:古如《董逃行》与汉末事实更无闗涉,《雁门太守行》乃颂洛阳令王稚子耳。不始今人。

  问:《天马引》、《天马行》之辨?

  答:天马引是琴曲。

  问:又云“錬句不如錬字,錬字不如錬意”,意何以錬?

  答:錬意或谓安顿章法,惨淡经营处耳。

  问:昔人论诗之格曰“所以条达神气,吹嘘兴趣,非音非响能诵而得之。犹清气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纡回于遥翠,求之逾深”是何物也?

  答:数语是论诗之趣耳。无关于格。格以高下论。如坡公咏梅“竹外一枝斜更好”高于和靖“暗香、疎影”,又髙于“雪满山中,月明林下”。至晚唐之“似桃无緑叶,辨杏有青枝”则下劣极矣。

  问:昔人谓韵不必有出处,字不必有来歴。其然岂其然?

  答:杜子美、苏子瞻诗无一字无来歴。善押强韵,莫如韩退之。却无一字无出处也。

  问:虞侍制谓诗有十美。第二为“抛掷”。何为抛掷?

  答:亦不解。或谓撇脱耳。

  问:范徳机谓“唐人李淑诗